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 旱稻孢囊线虫病概况 | 第12页 |
2 病原鉴定 | 第12-14页 |
2.1 形态学鉴定 | 第13页 |
2.2 常用的分子鉴定方法 | 第13-14页 |
2.2.1 核糖体r DNA-ITS鉴定 | 第13页 |
2.2.2 核糖体28S鉴定 | 第13-14页 |
3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常用标记方法 | 第14-16页 |
3.1 RFLP | 第14页 |
3.2 RAPD | 第14-15页 |
3.3 AFLP | 第15页 |
3.4 ISSR | 第15-16页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湖南省旱稻孢囊线虫ITS及28S分子特征 | 第18-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1.1 材料 | 第18-19页 |
1.1.1 线虫材料 | 第18-19页 |
1.1.2 试剂与试剂盒 | 第19页 |
1.1.3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 第19页 |
1.2 方法 | 第19-24页 |
1.2.1 旱稻孢囊线虫的分离 | 第19页 |
1.2.2 旱稻孢囊线虫单孢囊DNA的提取 | 第19-20页 |
1.2.3 rDNA-ITS-PCR的扩增与检测 | 第20-21页 |
1.2.4 28S rDNA D2/D3-PCR的扩增与检测 | 第21-22页 |
1.2.5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22页 |
1.2.6 质粒的连接 | 第22-24页 |
1.2.6.1 连接载体的转化 | 第22-23页 |
1.2.6.2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3页 |
1.2.6.3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3页 |
1.2.6.4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2.1 ITS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 第24-26页 |
2.1.1 湖南省12个地区旱稻孢囊线虫ITS分子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2.1.1.1 ITS-PCR扩增及检测 | 第24页 |
2.1.1.2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2.1.1.3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5-26页 |
2.2 28S rDNA D2/D3区的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 第26-29页 |
2.2.1 湖南省12个地区旱稻孢囊线虫28S rDNA D2/D3分子特征分析 | 第26-29页 |
2.2.1.1 28S rDNA D2/D3-PCR扩增及检测 | 第26-27页 |
2.2.1.2 28S rDNA D2/D3序列测定与比对 | 第27-28页 |
2.2.1.3 28S rDNA D2/D3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论和讨论 | 第29-32页 |
3.1 rDNA-ITS区序列分析 | 第29-30页 |
3.2 28S rDNA D2/D3区序列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湖南省旱稻孢囊线虫的ISSR分析 | 第32-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1.1 材料 | 第32-34页 |
1.1.1 线虫材料 | 第32页 |
1.1.2 引物材料 | 第32-34页 |
1.1.3 仪器 | 第34页 |
1.1.4 试剂与试剂盒 | 第34页 |
1.2 方法 | 第34-36页 |
1.2.1 多孢囊总DNA的提取 | 第34页 |
1.2.2 ISSR引物的筛选 | 第34页 |
1.2.3 退火温度 | 第34页 |
1.2.4 ISSR-PCR扩增及体系正交试验 | 第34-36页 |
1.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2.1 ISSR引物筛选 | 第36-37页 |
2.2 ISSR-PCR反应体系条件优化 | 第37-38页 |
2.3 ISSR引物最适退火温度筛选 | 第38页 |
2.4 旱稻孢囊线虫ISSR多态性分析 | 第38-39页 |
2.5 旱稻孢囊线虫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3.1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40页 |
3.2 退火温度 | 第40页 |
3.3 ISSR遗传多样性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