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疏解研究 |
论文目录 | | 提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9
页 | · 引言 | 第9-13
页 | · 研究意义 | 第9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
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12
页 |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2-13
页 |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4
页 | · 有机疏散理论 | 第13
页 | · 聚集效应和外部性理论 | 第13-14
页 |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4
页 | · 北京市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现状分析 | 第14-32
页 | · 建国以来北京市的空间发展 | 第14-16
页 | · 北京市人口与功能疏解目标 | 第16-22
页 | · 北京市人口疏解目标 | 第16-17
页 | · 北京市中心城功能定位 | 第17
页 | · 北京市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疏解的依据 | 第17-22
页 | · 北京市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现状 | 第22-26
页 | ·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持续增长 | 第22-23
页 | · 外来人口增长较快 | 第23-25
页 | ·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 | 第25-26
页 | · 北京市中心城功能疏解现状分析 | 第26-30
页 | · 房地产投资向郊区倾斜 | 第26-28
页 | · 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 | 第28-30
页 | · 重大项目落户郊区 | 第30
页 | · 中心城人口与功能集中带来的问题 | 第30-32
页 | ·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 | 第30
页 | · 交通拥堵严重 | 第30-31
页 | · 环境污染严重 | 第31
页 | · 企业的外部成本增加 | 第31-32
页 | · 中心城人口与功能向外疏解的动力研究 | 第32-41
页 | · 中心城人口与功能向外疏解的动力 | 第32-34
页 | · 城市经济实力增强 | 第32
页 | · 城市空间结构重组 | 第32-33
页 | · 土地的级差效益 | 第33
页 | · 交通设施的改善与交通工具的革新 | 第33-34
页 | · 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 | 第34
页 | · 北京市中心城人口与功能向外疏解的动力 | 第34-41
页 | · 危旧房改造 | 第34-35
页 | · 规划导向 | 第35-36
页 | · 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公共交通快速发展 | 第36-37
页 | · 产业结构调整 | 第37-39
页 | ·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 第39-41
页 | · 国外和香港地区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疏解经验借鉴 | 第41-49
页 | · 英国 | 第41-42
页 | · 通过立法推动新城建设 | 第41-42
页 | ·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区人口 | 第42
页 | · 建立完善的公共设施,吸引人口入驻新城 | 第42
页 | · 日本 | 第42-43
页 | · 发达的轨道交通 | 第43
页 | · 便利的商业及社区 | 第43
页 | · 美国 | 第43-45
页 | · 制造业、零售业向郊区大规模迁移 | 第44
页 | · 郊区就业机会增加 | 第44-45
页 | · 中国香港地区 | 第45-47
页 | · 在新市镇建设大量公共房屋 | 第45-46
页 | ·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6
页 | · 较为充足的就业机会 | 第46
页 | · 宜人的生活环境 | 第46-47
页 | · 国外经验对北京的启示 | 第47-49
页 | · 健全的法律保障和多方面的政策指引 | 第47
页 | · 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 | 第47-48
页 | · 就地平衡居住与就业,实现自给自足 | 第48
页 | · 优美的环境 | 第48-49
页 | · 对北京市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疏解的建议 | 第49-52
页 | · 鼓励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外迁 | 第49-50
页 | · 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人口疏解 | 第50
页 | · 适当的经济政策,刺激产业外迁 | 第50-51
页 | ·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建设新城,增强新城反磁力 | 第51
页 | · 发展新城、由近及远实现人口梯度疏解 | 第51-52
页 | · 结语 | 第52-54
页 | 致谢 | 第54-55
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
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