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旋兰索拉唑的合成工艺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酸相关性疾病及发病机制 | 第10-11页 | 1.2 胃酸形成机制 | 第11页 | 1.3 抗酸药、抑酸药及其作用机制 | 第11-13页 | 1.3.1 抗酸药及其作用机制 | 第12页 | 1.3.2 抑酸药及其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1.4 已上市的质子泵抑制剂 | 第13-15页 | 1.5 右旋兰索拉唑的合成工艺现状 | 第15-24页 | 1.5.1 拆分法 | 第15-16页 | 1.5.2 不对称催化氧化定向合成右旋兰索拉唑 | 第16-21页 | 1.5.3 兰索拉唑硫醚中间体的合成 | 第21-22页 | 1.5.4 中间体10的合成 | 第22-24页 | 1.6 论文选题及研究工作 | 第24-26页 | 1.6.1 选题与意义 | 第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右旋兰索拉唑的合成研究 | 第26-50页 |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26-28页 | 2.2 2,3-二甲基吡啶-N-氧化物(1)的合成 | 第28-31页 | 2.2.1 氧化剂和催化剂的选择 | 第28页 | 2.2.2 实验操作 | 第28-29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2.3 2,3-二甲基4硝基吡啶-N-氧化物(2)的合成 | 第31-34页 | 2.3.1 催化剂的选择 | 第31页 | 2.3.2 反应机理 | 第31-32页 | 2.3.3 实验步骤 | 第32页 | 2.3.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3页 | 2.3.5 后处理方法初步研究 | 第33-34页 | 2.4 2,3-二甲基4(2,2,2-三氟乙氧基)吡啶-N-氧化物(3)的合成 | 第34-36页 | 2.4.1 反应机理 | 第34页 | 2.4.2 反应溶剂和温度的选择 | 第34页 | 2.4.3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2.4.4 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2.4.5 反应后处理方法初步研究 | 第36页 | 2.5 3-甲基2乙酰氧甲基4 (2,2,2-三氟乙氧基)吡啶(4)的合成 | 第36-38页 | 2.5.1 反应机理 | 第36-37页 | 2.5.2 实验操作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2.6 2-羟甲基3甲基4(2,2,2-三氟乙氧基)吡啶(5)的合成 | 第38页 | 2.7 2-氯甲基3甲基4(2,2,2-三氟乙氧基)吡啶盐酸盐(6)的合成 | 第38-40页 | 2.7.1 反应机理 | 第38-39页 | 2.7.2 实验操作 | 第39页 | 2.7.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2.7.4 中间体3一锅法合成中间体6的研究 | 第40页 | 2.8 2-(((3-甲基4(2,2,2-三氟乙氧基)2吡啶基)甲基)硫基)-苯并咪唑(7)的合成 | 第40-42页 | 2.8.1 反应机理 | 第40-41页 | 2.8.2 实验操作 | 第41页 | 2.8.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2页 | 2.9 右旋兰索拉唑的合成 | 第42-49页 | 2.9.1 反应机理 | 第43页 | 2.9.2 实验操作 | 第43页 | 2.9.3 分析条件 | 第43-44页 | 2.9.4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右旋兰索拉唑工业化工艺设计 | 第50-63页 | 3.1 10吨/年车间工艺设计 | 第50-61页 | 3.1.1 工艺流程 | 第50-55页 | 3.1.2 主要设备选型 | 第55-60页 | 3.1.3 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 第60-61页 | 3.2 经济成本分析 | 第61-6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4.1 结论 | 第63-64页 | 4.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