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绪 论 | 第8-12页 |
2 银行监管的历史和理论发展 | 第12-21页 |
· 银行理论:本质是金融中介 | 第12页 |
· 银行监管理论:为什么需要银行监管 | 第12-20页 |
· 银行挤提模型分析银行内在不稳定性 | 第12-16页 |
· 银行挤提的传染性放大银行负外部性 | 第16-19页 |
· 讨论国家监管机构存在的理由,即代表监督理论 | 第19-20页 |
· 对银行监管理论的小结 | 第20-21页 |
3 世界及我国银行监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第21-28页 |
· 国际银行监管的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以30年代大危机为起点,主要特点是严格监管、安全优先 | 第21-22页 |
·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金融深化和和自由竞争成为主流,主要特点是放松监管、效率优先 | 第22页 |
·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安全和效率并重成为银行监管的主流 | 第22页 |
· 中国银行监管的发展阶段 | 第22-25页 |
· 1984年--1992年,初步形成银行监管的初步概念和监管框架 | 第23页 |
· 1992年--1998年,建立健全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基础,形成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监管框架 | 第23页 |
· 1998年--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 第23-25页 |
·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 第25-28页 |
· 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监管 | 第1425-25页 |
· 金融机构业务营运监管 | 第25-27页 |
· 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和市场退出的监管 | 第27-28页 |
4 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分析 | 第28-40页 |
· 监管有效性的多角度分析 | 第28-30页 |
· 有效果和有效率 | 第28-29页 |
· 微观有效性和宏观有效性 | 第29页 |
· 体制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 | 第29-30页 |
· 实证分析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 第30-38页 |
·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明显改善,但四大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第30-35页 |
· 有效地进行市场退出处理,但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 第35-37页 |
· 监管效率不断提高,但管制失灵、低效率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 第37-38页 |
· 法律制度不断健全但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 | 第38页 |
· 对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结论 | 第38-40页 |
5 海南发展银行监管案例分析 | 第40-43页 |
· 海南发展银行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 案例分析 | 第41-42页 |
· 案例结论 | 第42-43页 |
6 改进我国银行监管的几条途径 | 第43-63页 |
· 体制改进:成立银监会和建立部分覆盖的存款保险机制 | 第43-49页 |
· 监管职能是否应该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职能分离 | 第43页 |
· 建立适合国情的存款保险机制 | 第43-44页 |
· 统一监管体制问题 | 第44-49页 |
· 技术改进:运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悖论 | 第49-56页 |
· 巴塞尔资本协议产生和发展阶段 | 第3149-51页 |
·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面临的挑战 | 第51页 |
· 我国采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策略 | 第51-53页 |
· 中国银监会监管技术改进取得成效 | 第53-56页 |
· 效率改进:对银监会运转机制的研究 | 第56-60页 |
· 银监会的组织机构 | 第56-58页 |
· 银监局组织结构的弊端 | 第58-59页 |
· 改进组织机构的建议 | 第59页 |
· 监管人员素质问题 | 第59页 |
· 监管协调问题 | 第59-60页 |
· 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 第60-63页 |
7 结 论 | 第63-64页 |
致 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