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IEEE802.15.7MAC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有效容量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IEEE802.15.7 协议及有效容量概述 | 第14-22页 |
2.1 IEEE802.15.7 协议概述 | 第14-17页 |
2.1.1 网络拓扑 | 第14页 |
2.1.2 超帧结构 | 第14-17页 |
2.1.3 数据传输模式 | 第17页 |
2.2 有效容量概述 | 第17-21页 |
2.2.1 有效带宽 | 第17-18页 |
2.2.2 有效容量 | 第18-19页 |
2.2.3 有效带宽与有效容量的关系 | 第19-20页 |
2.2.4 几种常用业务源的有效带宽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单一非实时业务的IEEE802.15.7 接入分析模型 | 第22-40页 |
3.1 IEEE802.15.7 接入分析模型 | 第22-31页 |
3.1.1 IEEE802.15.7CSMA/CA机制 | 第22-24页 |
3.1.2 IEEE802.15.7CSMA/CA分析模型 | 第24-28页 |
3.1.3 随机退避时间分析模型 | 第28-31页 |
3.2 系统有效容量分析模型 | 第31-33页 |
3.2.1 有效容量分析模型 | 第32-33页 |
3.2.2 统计QoS特性评估 | 第33页 |
3.3 仿真分析 | 第33-38页 |
3.3.1 平均QoS特性分析 | 第34-36页 |
3.3.2 统计QoS特性分析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异质业务的IEEE802.15.7 混合接入分析模型 | 第40-64页 |
4.1 异质业务CAP竞争接入模型 | 第40-41页 |
4.2 实时业务GTS分配模型 | 第41-44页 |
4.2.1 GTS分配约束 | 第42页 |
4.2.2 GTS分配分析模型 | 第42-44页 |
4.3 混合接入耦合关系 | 第44-46页 |
4.3.1 CAP成功接入的数据包PDF分析 | 第44-45页 |
4.3.2 CAP和CFP收敛长度分析 | 第45-46页 |
4.4 异质业务有效容量分析 | 第46-49页 |
4.4.1 非实时业务的有效容量分析 | 第46页 |
4.4.2 实时业务的有效容量分析 | 第46-49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49-61页 |
4.5.1 CAP收敛长度分析 | 第49-52页 |
4.5.2 非实时业务性能分析 | 第52-55页 |
4.5.3 实时业务性能分析 | 第55-60页 |
4.5.4 整体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