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莱斯技术观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14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6-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威廉·莱斯技术观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 | 第14-20页 | 一、威廉·莱斯技术观的思想渊源 | 第14-17页 | (一) 霍克海默的技术思想 | 第14页 | (二) 马尔库塞的技术思想 | 第14-16页 | (三)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 | 第16-17页 | 二、威廉·莱斯技术观的历史背景 | 第17-20页 | (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社会状况 | 第17-18页 | (二)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危机的出现和绿色运动的兴起 | 第18页 | (三) 后工业社会与过度消费问题的产生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威廉·莱斯技术观的主要内容 | 第20-27页 | 一、技术对自然的控制 | 第20-22页 | (一) 技术“理性的机巧” | 第20-21页 | (二) 技术“非理性的机巧” | 第21-22页 | 二、技术对社会的控制 | 第22-24页 | (一) 技术的“合理性” | 第22-23页 | (二) 技术的工具主义特性 | 第23页 | (三) 技术的合理使用 | 第23-24页 | 三、技术对人的控制 | 第24-27页 | (一) 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导致技术对人的控制 | 第24-25页 | (二) 技术的异化导致技术对人的控制 | 第25页 | (三) 人性的解放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威廉·莱斯技术观的理论贡献与不足 | 第27-34页 | 一、威廉·莱斯技术观与马克思技术观的比较 | 第27-28页 | (一) 相同点 | 第27页 | (二) 不同点 | 第27-28页 | 二、威廉·莱斯技术观的理论贡献 | 第28-32页 | (一) 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继承 | 第28-29页 | (二) 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本质认识的深化 | 第29-30页 | (三) 对解决当代生态问题和社会危机的意义 | 第30-32页 | 三、威廉·莱斯技术观存在的不足 | 第32-34页 | (一) 对技术自身之解放作用的认识不足 | 第32-33页 | (二) 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缺乏深入的研究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威廉·莱斯技术观对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 第34-37页 | 一、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 第34页 | (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石 | 第34页 | (二)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第34页 | (三)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群众的迫切要求 | 第34页 | 二、威廉·莱斯技术观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 第34-37页 | (一) 进行理性反思,树立正确自然观 | 第34-35页 | (二) 发扬制度优势,正确使用科学技术 | 第35-36页 | (三) 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绿色发展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