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南亚高压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南亚高压的形成机理 | 第11-12页 |
1.2.2 南亚高压的两个模态 | 第12-13页 |
1.2.3 南亚高压对中国天气的影响 | 第13页 |
1.2.4 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高压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 第13-14页 |
1.3 热带气旋活动与西北太平洋夏季大尺度环流系统 | 第14-15页 |
1.3.1 大尺度环流系统对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3.2 南亚高压对热带气旋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4 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5-16页 |
1.4.1 夏季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 | 第15-16页 |
1.4.2 南亚高压两个模态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 第16页 |
1.5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资料 | 第18-19页 |
2.2 方法介绍 | 第19-24页 |
2.2.1 相关系数及检验 | 第19-20页 |
2.2.2 MANN-KENDAN (M-K)统计检验 | 第20-24页 |
第三章 夏季青藏高原地区南亚高压变化特征 | 第24-42页 |
3.1 夏季青藏高原增暖 | 第24-25页 |
3.2 四套再分析资料对高原指标评估 | 第25-30页 |
3.2.1 高原温度垂直递减率 | 第27-28页 |
3.2.2 高原增暖速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 | 第28-29页 |
3.2.3 四套再分析资料2m温度场的空间分布比较 | 第29-30页 |
3.4 南亚高压强度的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 第30-40页 |
3.4.1 南亚高压强度的季节变化 | 第30-32页 |
3.4.2 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 | 第32-36页 |
3.4.3 南亚高压强度的年际变化 | 第36-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南亚高压两种模态的不同变化特征 | 第42-54页 |
4.1 夏季南亚高压两种模态的定义 | 第42-45页 |
4.2 青藏型与伊朗型南亚高压的垂直结构变化特征 | 第45-47页 |
4.3 青藏型与伊朗型南亚高压年际变化特征 | 第47-50页 |
4.4 南亚高压两种模态相对变化特征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南亚高压两种模态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 第54-66页 |
5.1 南亚高压两种模态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数 | 第54-56页 |
5.2 南亚高压两种模态相对强度高低层环流形势 | 第56-62页 |
5.2.1 高低层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生成 | 第56-59页 |
5.2.2 中层引导气流与热带气旋移动路径 | 第59-62页 |
5.3 长时间尺度南亚高压两种模态热带气旋活动差异 | 第62-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70页 |
6.1 主要结论及讨论 | 第66-68页 |
6.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 第68页 |
6.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