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3 高固体厌氧发酵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高固体厌氧发酵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高固体厌氧发酵国内现状 | 第16-18页 |
1.4 厌氧发酵过程及产酸机理 | 第18-22页 |
1.4.1 厌氧发酵的过程 | 第18-19页 |
1.4.2 厌氧发酵的挥发酸产生途径 | 第19-20页 |
1.4.3 厌氧发酵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不同浓度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的产酸产气研究 | 第25-34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1 试验材料与装置 | 第25页 |
2.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3 试验内容与设计 | 第26-27页 |
2.3.1 试验材料和预处理 | 第26页 |
2.3.2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2.4.1 秸秆的TS、VS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4.2 秸秆的pH值的测定 | 第28页 |
2.4.3 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 第28页 |
2.4.4 产气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2.5.1 不同浓度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变化 | 第29-30页 |
2.5.2 不同浓度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乙酸变化分析 | 第30页 |
2.5.3 不同浓度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丙酸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2.5.4 不同浓度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丁酸变化分析 | 第31页 |
2.5.5 不同浓度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挥发酸总量变化 | 第31-32页 |
2.5.6 不同浓度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TS和VS去除率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不同挥发酸累积对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的影响 | 第34-47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试验材料及试验装置 | 第34-35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3.2.2 试验装置 | 第34-35页 |
3.3 试验内容与设计 | 第35-36页 |
3.3.1 预处理 | 第35页 |
3.3.2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3.4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3.4.1 秸秆的TS、VS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4.2 秸秆的pH值得测定 | 第36页 |
3.4.3 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 第36-37页 |
3.4.4 产气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3.5.1 乙酸对高固体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2 丙酸对高固体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 第38页 |
3.5.3 丁酸对高固体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4 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酸高固体厌氧发酵pH值的变化情况 | 第39页 |
3.5.5 添加不同浓度的丙酸高固体厌氧发酵pH值的变化情况 | 第39-40页 |
3.5.6 添加不同浓度的丁酸高固体厌氧发酵pH值的变化情况 | 第40页 |
3.5.7 不同浓度乙酸、丙酸、丁酸对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 | 第40-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Fe~(2+)对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酸产气的影响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试验材料及试验装置 | 第47-48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4.2.2 试验装置 | 第47-48页 |
4.3 试验内容与设计 | 第48页 |
4.3.1 预处理 | 第48页 |
4.3.2 试验设计 | 第48页 |
4.4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4.4.1 秸秆的TS、VS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4.4.2 秸秆的pH值的测定 | 第49页 |
4.4.3 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 第49-50页 |
4.4.4 产气量的测定 | 第50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4.5.1 不同浓度的亚铁离子对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2 不同浓度的亚铁离子对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乙酸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3 不同浓度的亚铁离子对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丙酸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4 不同浓度的亚铁离子对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总酸的影响 | 第53页 |
4.5.5 生物炭与亚铁离子协同对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 | 第53-56页 |
4.5.6 不同浓度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TS和VS去除率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3页 |
5.1 结论 | 第59-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