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1.1 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的科学性不强 | 第13页 |
1.1.2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不足 | 第13页 |
1.1.3 高校硬性条件的制约 | 第13-14页 |
1.1.4 运动训练是个性化的发展过程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3.1 中跑项目相关特点研究 | 第14-16页 |
1.3.1.1 中跑项目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1.2 中跑项目及训练特征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2 竞技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3.2.1 竞技能力的相关概述 | 第16-18页 |
1.3.2.2 中跑竞技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3.3 训练监控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1.3.3.1 训练监控理论的概述 | 第19-20页 |
1.3.3.2 中跑训练监控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2 测试对象 | 第2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2.3.1 文献资料法 | 第23-24页 |
2.3.2 实地测量法 | 第24页 |
2.3.3 调查法 | 第24-30页 |
2.3.3.1 专家访谈法 | 第24页 |
2.3.3.2 德尔菲法 | 第24-27页 |
2.3.3.3 层次分析法 | 第27-30页 |
2.3.4 数理统计法 | 第30页 |
2.4 研究路线 | 第30-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80页 |
3.1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33-40页 |
3.1.1“自目标”的概念 | 第33页 |
3.1.2 竞技能力的概念及要素 | 第33-34页 |
3.1.2.1 竞技能力的概念 | 第33页 |
3.1.2.2 竞技能力的要素 | 第33-34页 |
3.1.3 竞技能力要素的概念及结构 | 第34-38页 |
3.1.3.1 体能的概念及结构 | 第34-35页 |
3.1.3.2 运动技能的概念及结构 | 第35-36页 |
3.1.3.3 运动心理的概念及结构 | 第36页 |
3.1.3.4 运动智能的概念及结构 | 第36-37页 |
3.1.3.5 运动战术的概念及结构 | 第37-38页 |
3.1.4 权重的概念与意义 | 第38页 |
3.1.4.1 权重的概念 | 第38页 |
3.1.4.2 权重的意义 | 第38页 |
3.1.5 中跑运动项目特征 | 第38-40页 |
3.1.5.1 800 米跑项目特征 | 第39页 |
3.1.5.2 1500 米跑项目特征 | 第39-40页 |
3.2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0-66页 |
3.2.1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的构成 | 第40-41页 |
3.2.1.1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的指标 | 第40页 |
3.2.1.2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 | 第40-41页 |
3.2.1.3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 | 第41页 |
3.2.2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的初选原则 | 第41-43页 |
3.2.2.1 科学性原则 | 第41页 |
3.2.2.2 导向性原则 | 第41-42页 |
3.2.2.3 层次性原则 | 第42页 |
3.2.2.4 独立性原则 | 第42页 |
3.2.2.5 可测性原则 | 第42页 |
3.2.2.6 简洁性原则 | 第42-43页 |
3.2.3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指标的初选 | 第43-47页 |
3.2.3.1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一级指标的初选 | 第43-44页 |
3.2.3.2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二级指标的初选 | 第44-45页 |
3.2.3.3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三级指标的初选 | 第45-47页 |
3.2.4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指标的第一轮筛选 | 第47-52页 |
3.2.4.1 第一轮筛选方法 | 第47页 |
3.2.4.2 第一轮一级指标的筛选 | 第47-48页 |
3.2.4.3 第一轮二级指标的筛选 | 第48-49页 |
3.2.4.4 第一轮三级指标的筛选 | 第49-52页 |
3.2.5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指标的第二轮筛选 | 第52-56页 |
3.2.5.1 第二轮筛选方法 | 第52页 |
3.2.5.2 第二轮一级指标的筛选 | 第52-53页 |
3.2.5.3 第二轮二级指标的筛选 | 第53-54页 |
3.2.5.4 第二轮三级指标的筛选 | 第54-56页 |
3.2.6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的确定 | 第56-58页 |
3.2.7 基于AHP法(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体系权重 | 第58-66页 |
3.2.7.1 基于AHP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58页 |
3.2.7.2 基于AHP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的步骤 | 第58-62页 |
3.2.7.3 各级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 第62-65页 |
3.2.7.4 各级指标体系占总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 第65-66页 |
3.2.8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自目标”评价体系竞技能力计算方法 | 第66页 |
3.3 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 第66-80页 |
3.3.1 鞠凯的基本信息 | 第66页 |
3.3.2 鞠凯评分标准的基本原则 | 第66-67页 |
3.3.3 鞠凯三级指标测试项目的确立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67-70页 |
3.3.3.1 鞠凯三级指标测试项目的确立 | 第67-68页 |
3.3.3.2 鞠凯三级指标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68-70页 |
3.3.4 鞠凯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测评监控实例 | 第70-80页 |
3.3.4.1 鞠凯训练测试节点的选取 | 第70页 |
3.3.4.2 鞠凯第一节点竞技能力测评及训练情况分析 | 第70-73页 |
3.3.4.3 鞠凯第二节点竞技能力测评及训练情况分析 | 第73-76页 |
3.3.4.4 鞠凯第三节点竞技能力测评及训练情况分析 | 第76-80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4.1 结论 | 第80-81页 |
4.1.1 构建了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 | 第80页 |
4.1.2 确定了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 第80页 |
4.1.3 制定了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计算方法 | 第80-81页 |
4.1.4 实例验证了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 第81页 |
4.2 建议 | 第81-82页 |
4.2.1 高校成立评价小组 | 第81页 |
4.2.2 运用到更多高校运动项目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 1《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 第85-90页 |
附录 2《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 第90-95页 |
附录 3《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问卷调查表 | 第95-99页 |
附录 4《高校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实用“自目标”评价体系》专家访谈提纲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