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与原告资格的关系 | 第12-20页 |
(一) 公益诉讼及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内涵及渊源 | 第12-14页 |
(二) 从当事人理论和诉的利益理论的角度分析原告资格 | 第14-17页 |
(三) 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现状 | 第17-19页 |
(四)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应如何界定 | 第19-20页 |
二,域外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相关规定 | 第20-29页 |
(一) 美国“公民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 | 第20-25页 |
1,“公民诉讼”的原告资格在司法实践中的演化 | 第20-23页 |
2,“公民诉讼”的原告资格在立法上的具体体现 | 第23-25页 |
(二) 德国“团体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 | 第25-26页 |
1,“团体诉讼”原告资格的具体规定 | 第26页 |
2,“团体诉讼”原告资格的特点 | 第26页 |
(三) 在和域外相关规定的比较中评析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1,立法制度上的缺陷 | 第27-28页 |
2,司法实践中的盲区 | 第28-29页 |
三,拓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必要性 | 第29-35页 |
(一) 理论上的必要性 | 第29-33页 |
1,环境公共信托及其诉讼信托理论 | 第29-31页 |
2,环境权益理论 | 第31-32页 |
3,行政诉讼客观化的需要 | 第32-33页 |
(二) 现实上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1,监督行政机关环境行政管理活动的需要 | 第33-34页 |
2,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 | 第34页 |
3,填补现行的诉讼制度对环境公共利益保护的空白 | 第34-35页 |
四,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具体建构 | 第35-48页 |
(一) 社会团体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制度设计 | 第35-39页 |
1,社会团体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正当性 | 第36-37页 |
(1) 社会团体的宗旨使然 | 第36-37页 |
(2) 社会团体有更好地行使诉权的优势 | 第37页 |
2,社会团体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具体设计 | 第37-39页 |
(1) 社会团体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方式 | 第37-38页 |
(2) 穷尽行政救济的原则 | 第38页 |
(3) 限制其撤诉的权利 | 第38-39页 |
(4) 实行滥用诉权的侵权责任制 | 第39页 |
(二) 公民个人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制度构建 | 第39-44页 |
1,公民个人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正当性 | 第40-41页 |
(1) 激发公众参与环保意识的需要 | 第40页 |
(2) “有权利必有救济”原则的体现 | 第40-41页 |
2,公民个人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具体的制度设计 | 第41-44页 |
(1) 设置必要的前置程序 | 第41-42页 |
(2) 采取诉讼代表人制度 | 第42页 |
(3) 保证金制度 | 第42-43页 |
(4) 原告胜诉的奖励机制 | 第43页 |
(5) 设置相应的援助制度 | 第43-44页 |
(三) 检察机关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制度构建 | 第44-48页 |
1,检察机关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正当性 | 第44-46页 |
(1) 检察机关的职责使然 | 第44-45页 |
(2) 有相关的先例和实践可供参考 | 第45-46页 |
2,检察机关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具体设计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一) 著作类 | 第50-51页 |
(二) 论文类 | 第51-52页 |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 第52页 |
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问题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