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行政诉讼审前和解程序的建构--以美国司法审查中的ADR为视角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ADR 的基本原理 | 第11-22页 | 一、ADR 的概念 | 第11-14页 | (一) ADR 的定义 | 第11-12页 | (二) ADR 的范围 | 第12-13页 | (三) ADR 的特征 | 第13-14页 | 二、ADR 的种类与功能 | 第14-15页 | (一) ADR 的种类 | 第14页 | (二) ADR 的功能 | 第14-15页 | 三、ADR 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 ADR 的正当性基础 | 第15-16页 | (二) ADR 的文化性基础 | 第16-17页 | (三) ADR 的价值性基础 | 第17-18页 | 四、ADR 的地位 | 第18-22页 | (一) ADR 与行政复议的关系 | 第19页 | (二) ADR 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 第19-20页 | (三) ADR 与行政申诉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美国ADR 之评介 | 第22-32页 | 一、ADR 的纠纷解决技术 | 第24-27页 | (一) 调解的程序(Mediation) | 第24-26页 | (二) 小型审判的程序(Mini-trial) | 第26-27页 | 二、法院附设型ADR | 第27-32页 | (一) 法院附设调解的范围 | 第27-28页 | (二) 法院附设调解的程序 | 第28页 | (三) 法院附设调解的协议效力以及法院附设调解与诉讼的衔接 | 第28页 | (四) 附设型ADR 的策略与技巧 | 第28-32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诉讼中审前和解程序的建构 | 第32-37页 | 一、审前和解的机构及主体 | 第32-33页 | 二、审前和解的范围 | 第33-34页 | 三、审前和解的适用时间 | 第34-35页 | 四、审前和解的程序 | 第35页 | 五、审前和解程序与审判程序的衔接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