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1.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3.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3.1 远程教育 | 第13-14页 |
3.2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 | 第14-15页 |
4.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5.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5.1 比较法 | 第19页 |
5.2 因素分析法 | 第19-20页 |
5.3 内容分析法 | 第20页 |
6.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1章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进 | 第21-29页 |
1.1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萌芽期(1970-1985 年) | 第21-23页 |
1.2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期(1985-2000 年) | 第23-25页 |
1.3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成熟期(2000 年以来) | 第25-29页 |
第2章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 第29-45页 |
2.1 组织结构 | 第29-32页 |
2.1.1 双轨模式的传统大学 | 第30-31页 |
2.1.2 单轨模式远程教学大学 | 第31页 |
2.1.3 虚拟大学系统 | 第31-32页 |
2.2 招生政策 | 第32-33页 |
2.2.1 入学条件 | 第32-33页 |
2.2.2 申请流程 | 第33页 |
2.2.3 学分转换 | 第33页 |
2.3 教师队伍 | 第33-36页 |
2.3.1 教师人员构成 | 第34-35页 |
2.3.2 专业发展培训 | 第35-36页 |
2.4 现代远程课程 | 第36-40页 |
2.4.1 课程计划 | 第36-38页 |
2.4.2 课程开发 | 第38-39页 |
2.4.3 课程评估 | 第39-40页 |
2.5 教学 | 第40-43页 |
2.5.1 教学目标 | 第41页 |
2.5.2 教学内容 | 第41页 |
2.5.3 教学形式 | 第41-42页 |
2.5.4 教学方法 | 第42-43页 |
2.5.5 教学手段 | 第43页 |
2.6 教育质量评估 | 第43-45页 |
2.6.1 “五大评估标准” | 第44页 |
2.6.2 “在线质量: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的成功基准” | 第44-45页 |
第3章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问题及特点 | 第45-55页 |
3.1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 第45-48页 |
3.1.1 文化原因 | 第45-46页 |
3.1.2 技术原因 | 第46-47页 |
3.1.3 政府支持 | 第47-48页 |
3.2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问题 | 第48-50页 |
3.2.1 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容易造成学生流失 | 第48-49页 |
3.2.2 教师专业培训不成规模,小机构教师角色转变不成功 | 第49页 |
3.2.3 远程研究生教育质量成谜,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 第49-50页 |
3.3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 第50-55页 |
3.3.1 自主性:教育分权与独立自主办学 | 第50-51页 |
3.3.2 灵活性:动态的培养模式和学习环境 | 第51-52页 |
3.3.3 有效性:及时的教师反馈 | 第52-53页 |
3.3.4 服务性: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 第53-55页 |
第4章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55-61页 |
4.1 我国现代远程研究生教育的概况及原因分析 | 第55-57页 |
4.1.1 我国现代远程研究生教育的概况 | 第55-56页 |
4.1.2 我国现代远程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 第56-57页 |
4.2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57-61页 |
4.2.1 改革远程研究生教育组织机构的结构 | 第57-58页 |
4.2.2 完善远程研究生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 第58-59页 |
4.2.3 开发匹配远程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远程课程体系 | 第59页 |
4.2.4 不断更新远程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