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对策研究——以西兰乌为例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2.1 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1.2.3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1.3.3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24-35页 | 2.1 增长极理论 | 第24-26页 | 2.2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第26-27页 | 2.3 区位熵和城市流强度理论 | 第27-29页 | 2.4 城市发展潜力模型 | 第29-30页 | 2.4.1 均方差赋权法 | 第29页 | 2.4.2 模糊隶属度函数 | 第29-30页 | 2.5 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理论 | 第30-31页 | 2.6 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 | 第31-33页 | 2.7 理论框架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定位 | 第35-46页 | 3.1 中心城市的选取 | 第35-37页 | 3.2 中心城市发展现状 | 第37-39页 | 3.3 中心城市的定位 | 第39-46页 | 3.3.1 区位熵和城市流强度计算 | 第39-41页 | 3.3.2 城市发展潜力指数计算 | 第41-44页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西兰乌构建产业合作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6-50页 | 4.1 西兰乌构建产业合作带的必要性 | 第46-48页 | 4.1.1 是驱动国家整体之利益的必由之路 | 第46页 | 4.1.2 是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然要求 | 第46-47页 | 4.1.3 是区域利益和各自收益的综合表现 | 第47-48页 | 4.2 西兰乌构建产业合作带的可行性 | 第48-50页 | 4.2.1 历史基础好,存在有效的城市群体系 | 第48页 | 4.2.2 优势产业相互兼容,产业关联度较大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西兰乌中心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8页 | 5.1 辐射能力不足,双因素制约发展 | 第50-51页 | 5.2 设施配套滞后,外向经济发展缓慢 | 第51-52页 | 5.3 金融理念尚未形成,金融体系落后 | 第52-53页 | 5.4 产业层次较低,组织规模过度集中 | 第53-55页 | 5.5 忽视空间社会属性,不公平现象严重 | 第55-58页 | 第六章 西兰乌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第58-77页 | 6.1 促进沿线中心城市产业创新发展 | 第58-66页 | 6.1.1 西安 | 第59-62页 | 6.1.2 兰州 | 第62-64页 | 6.1.3 乌鲁木齐 | 第64-66页 | 6.2 构建“一中心两节点”的丝路城市旅游结构 | 第66-68页 | 6.3 把握兰州定位,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 第68-69页 | 6.4 深化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维护西兰乌空间公平 | 第69-72页 | 6.5 构建西兰乌产业合作带,形成内部垂直产业发展联动机制 | 第72-75页 | 6.6 以西兰乌为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 第75-77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77-7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