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完善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我国小额诉讼的运行现状和问题 | 第14-24页 | 一、小额诉讼的运行现状 | 第14-19页 | (一)案件类型 | 第14-16页 | (二)金额标准 | 第16页 | (三)结案情况 | 第16-18页 | (四)各省份适用情况 | 第18-19页 | (五)再审情况 | 第19页 | 二、司法实务中的主要问题 | 第19-24页 | (一)小额诉讼与简易程序的界限模糊 | 第19-20页 | (二)受益群体与司法预期相反 | 第20-21页 | (三)效率优势不明显 | 第21-22页 | (四)法官使用积极性不高 | 第22-23页 | (五)当事人认同度低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问题背后折射的制度设计偏差 | 第24-35页 | 一、程序价值定位不明确 | 第24-26页 | 二、“一审终审+再审救济”模式对小额纠纷解决的冲击 | 第26-29页 | (一)学理上关于审级问题的讨论 | 第26-27页 | (二)一审终审的司法预期与实务逻辑相背离 | 第27-28页 | (三)再审救济难以满足当事人的需求 | 第28-29页 | 三、禁止上诉前提下,当事人缺乏程序选择权 | 第29-30页 | 四、程序转换中的衔接问题 | 第30-32页 | 五、小额诉讼与其他制度的配套问题 | 第32-35页 | (一)小额诉讼与送达制度 | 第32-33页 | (二)小额诉讼与调解制度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小额诉讼程序的域外规定和启示 | 第35-46页 | 一、大陆法系的小额诉讼程序 | 第35-40页 | (一)我国台湾地区小额诉讼程序 | 第35-37页 | (二)德国小额诉讼程序 | 第37-38页 | (三)大陆法系小额诉讼程序的启示 | 第38-40页 | 二、英美法系的小额诉讼程序 | 第40-46页 | (一)美国小额诉讼程序 | 第40-42页 | (二)英国小额诉讼程序 | 第41-44页 | (三)英美法系小额诉讼程序的启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建议 | 第46-52页 | 一、明确程序保障的优先地位 | 第46页 | 二、限制特殊主体的原告资格 | 第46-47页 | 三、附条件上诉与复审程序并行 | 第47-48页 | 四、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 第48-49页 | 五、程序转换 | 第49-50页 | (一)限制法院职权转换 | 第49页 | (二)以一次转换为原则 | 第49-50页 | 六、小额诉讼与其他制度的协调 | 第50-52页 | (一)建立强制诉前调解程序 | 第50-51页 | (二)合理转移送达成本与风险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