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效益研究——以砀山县光明村为例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旅游扶贫效益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页 | 三、述评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内容框架 | 第16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读 | 第20-24页 | 一、贫困 | 第20-21页 | 二、农村贫困 | 第21页 | 三、反贫困 | 第21-22页 | 四、旅游扶贫 | 第22-23页 | 五、旅游扶贫效益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第24-26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5页 | 三、社区参与理论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旅游扶贫效益评价框架 | 第26-34页 | 第一节 旅游扶贫效益评价框架 | 第26-30页 | 一、评价内容 | 第27-28页 | 二、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三、利益相关者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旅游扶贫效益评价流程 | 第30-34页 | 一、评价目标的确定 | 第31-32页 | 二、评价样本的选取 | 第32-33页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第33页 | 四、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光明村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概述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光明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34-38页 | 一、区域基本情况分析 | 第34-35页 | 二、光明村旅游业发展情况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光明村旅游扶贫现状 | 第38-42页 | 一、光明村的扶贫现状 | 第38页 | 二、光明村的旅游扶贫现状 | 第38-39页 | 三、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现状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光明村旅游扶贫效益评价分析 | 第42-70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42-43页 | 一、评价目标的确定 | 第42页 | 二、样本的选取与调查 | 第42页 | 三、问卷设计 | 第42-43页 | 第二节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第43-45页 | 一、问卷信度分析 | 第43页 | 二、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光明村旅游扶贫的实际与感知效益分析与评价 | 第45-70页 | 一、实际效益分析 | 第45-63页 | 二、感知效益分析 | 第63-70页 | 第五章 光明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70-74页 | 第一节 问题分析 | 第70-72页 | 一、产业化不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 | 第70-71页 | 二、贫困居民参与旅游意识淡薄 | 第71页 | 三、贫困居民参与旅游缺乏深度 | 第71页 | 四、贫困居民参与旅游获益偏少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对策研究 | 第72-74页 | 一、丰富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旅游扶贫基础 | 第72页 | 二、增加居民参与旅游的机会、提升参与的深度,增加旅游收入 | 第72-73页 | 三、加强政府主导,规范市场运作,创造良好旅游发展环境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8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一、贫困居民是受益主体 | 第74页 | 二、应该完善农村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链 | 第74页 | 三、打造适合自己的品牌特色 | 第74-75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5-78页 | 一、研究不足 | 第75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75-78页 | 附录1 | 第78-82页 | 附录2 | 第82-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9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