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5
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5-6
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6-7
页 |
目录 | 第7-9
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0
页 |
·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研究进展 | 第9-12
页 |
· HP-PRRSV的遗传学分析 | 第9-10
页 |
· HP-PRRSV致病力的研究 | 第10
页 |
· 检测方法 | 第10-11
页 |
· HP-PRRSV疫苗研究 | 第11-12
页 |
· 影响PRRSV感染宿主细胞的因素 | 第12-16
页 |
· 细胞受体 | 第12-14
页 |
· 胞内大分子物质 | 第14-15
页 |
· 细胞因子的作用 | 第15
页 |
· 小结 | 第15-16
页 |
· 实验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 第16-19
页 |
· 实验研究内容 | 第16
页 |
· 实验主要方法-消减抑制杂交技术 | 第16-19
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
页 |
第二章 PRRSV GD株不同代次间Marc-145细胞适应性比较与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 | 第20-34
页 |
· 材料 | 第20-22
页 |
· 细胞与毒株 | 第20
页 |
· 生物试剂 | 第20-21
页 |
· 溶液配制 | 第21
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
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6
页 |
· Marc-145细胞的培养 | 第22
页 |
· PRRSV GD株的体外传代 | 第22
页 |
· PRRSV GD株体外传代各代次TCID_(50)值的测定 | 第22
页 |
· PRRSV GD株体外传代各代次CPE产生时间的观察 | 第22-23
页 |
· 总RNA的提取 | 第23
页 |
· RT-PCR | 第23-25
页 |
· PCR产物电泳验证 | 第25
页 |
· PRRSV GD株各代次基因组全序列测序结果的分析 | 第25
页 |
· PRRSV GD株基因组全序列5'UTR的序列分析 | 第25-26
页 |
· 实验结果 | 第26-32
页 |
· PRRSV GD株体外传代各代次TCID_(50)值 | 第26-27
页 |
· PRRSV GD株体外传代各个代次CPE时间观察结果 | 第27-28
页 |
· 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 第28
页 |
· 高低代次PRRSV GD株基因组全序列碱基突变分析 | 第28-30
页 |
· 高低代次PRRSV GD株基因组全序列氨基酸突变分析 | 第30-32
页 |
· PRRSV GD传代毒株5'UTR的序列分析 | 第32
页 |
· 讨论 | 第32-34
页 |
第三章 Marc-145细胞基因转录差异文库的建立 | 第34-50
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7
页 |
· 细胞与毒株 | 第34
页 |
· 生物试剂 | 第34-35
页 |
· 溶液配制 | 第35-36
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37
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44
页 |
· Marc-145细胞的培养 | 第37
页 |
· PRRSV GD株5代与100代感染Marc-145细胞CPE产生时间观察 | 第37
页 |
· mRNA的提取 | 第37-38
页 |
· mRNA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38
页 |
· 第二链cDNA合成 | 第38-39
页 |
· 双链cDNA末端修饰 | 第39
页 |
· 双链cDNA的RsaⅠ酶切消化 | 第39
页 |
· 接头的制备 | 第39-40
页 |
· 消化产物与接头连接 | 第40
页 |
· 消减抑制杂交 | 第40-41
页 |
· 套式PCR扩增差异基因 | 第41-42
页 |
· 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 | 第42
页 |
· 构建载体的转化与克隆 | 第42-43
页 |
· 检测与测序 | 第43
页 |
· 构建文库的序列分析 | 第43-44
页 |
· 实验结果 | 第44-48
页 |
· PRRSV GD体外传代毒株5代与100代感染Marc-145细胞之后CPE产生情况 | 第44
页 |
· RsaⅠ酶切图 | 第44-45
页 |
· PCR检测图 | 第45-47
页 |
· 差异基因文库的构建 | 第47-48
页 |
· 讨论 | 第48-50
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0-51
页 |
· 实验总结 | 第50
页 |
·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50-51
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
页 |
致谢 | 第56-57
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