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评价依据 | 第25-36页 |
· 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价值导向 | 第25-30页 |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5-28页 |
· 公平理论 | 第28-30页 |
·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必要性 | 第30-33页 |
·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概述 | 第30页 |
· 目前我国居住区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 保障性社区居民的需求分析 | 第33-36页 |
· 需求共性 | 第33-34页 |
· 需求特性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基于需求特性的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价 | 第36-45页 |
· 保障性社区居民需求特性 | 第36-37页 |
· 交往空间需求特性 | 第36页 |
· 交通需求特性 | 第36-37页 |
·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性 | 第37页 |
· 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相关标准分析 | 第37-40页 |
· 现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简介 | 第37-39页 |
· 各个城市与国家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的对比 | 第39-40页 |
· 厦门市保障性社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情况评析 | 第40-45页 |
· 厦门市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0-42页 |
· 厦门市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配置情况分析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61页 |
·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45页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体系建构 | 第45-50页 |
· 基于交通成本的空间尺度划定 | 第46-49页 |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9-50页 |
· 基于交通成本的指标体系选择 | 第50-56页 |
· 步行可达范围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赋值方式 | 第50-52页 |
· 自行车可达范围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赋值方式 | 第52-54页 |
· 公共交通可达范围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赋值方式 | 第54-56页 |
· 系统层次递阶结构图的确定 | 第56页 |
· 基于交通可达空间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6-61页 |
· A-B权重的赋值 | 第56-57页 |
· B-C权重的赋值 | 第57-61页 |
第五章 厦门市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评价 | 第61-80页 |
· 厦门市保障性社区与城市公共服务分布现状 | 第61-69页 |
· 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 第61-62页 |
· 厦门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现状 | 第62-69页 |
· 基于交通成本的厦门市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特征 | 第69-76页 |
· 步行可达范围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配置情况 | 第69-71页 |
· 自行车可达范围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配置情况 | 第71-74页 |
· 公交可达范围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配置情况 | 第74-76页 |
· 厦门市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评价 | 第76-80页 |
· 三种交通方式可达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得分状况 | 第76-79页 |
· 基于交通成本的厦门市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评价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0-84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建议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