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扬中市为例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研究进展述评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 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 产城融合 | 第19-20页 | · 土地利用 | 第20-22页 | · 土地利用结构 | 第22-23页 | ·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第23页 | ·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理论 | 第23-24页 | · 中心地外围理论 | 第24-25页 | · 精明增长理论 | 第25页 | ·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产城融合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26-38页 | · 产城融合总体思路 | 第26-27页 | · 产城融合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互动关系 | 第27页 | · 产城融合指标体系 | 第27-29页 | · 构建原则 | 第2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8-29页 | · 产城融合评价与测算方法 | 第29-32页 | · 缓冲区建立 | 第29-30页 | · 指标权重计算 | 第30-31页 | · 指标值标准化 | 第31页 | · 评价模型 | 第31-32页 | · 产城融合度类型评定标准 | 第32页 | · 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第32-38页 | · 优化目标 | 第32-34页 | · 优化原则 | 第34页 | · 优化思想 | 第34-38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 | 第38-6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8-41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8-39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9页 | · 工业发展概况 | 第39-40页 | · 相关规划概况 | 第40-41页 | · 数据基础与特征分析 | 第41-52页 | · 居住 | 第42-44页 | · 配套设施建设 | 第44-49页 | · 生态环境 | 第49-52页 | · 产城融合度测算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 企业产城融合度测算结果 | 第52-54页 | · 企业产城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 乡镇产城融合度测算结果 | 第57-58页 | · 乡镇产城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 产城融合理念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第60-63页 | · 与相关规划的结合 | 第60页 | ·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路径 | 第60-63页 | 第5章 产城融合推进的对策措施 | 第63-65页 | · 明确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以夯实经济基础 | 第63页 | · 重视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紧密衔接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 第63-64页 | · 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功能全覆盖,减小远郊企业区位劣势 | 第64页 | · 推进制度改革,完善监督机制,保障产城融合的稳步推进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 可能的创新 | 第65-66页 | · 今后的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