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机制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11-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选题目的 | 第12-13页 |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页 | · 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研究重点 | 第17页 | · 研究难点 | 第17页 | ·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9-24页 | ·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9-21页 | · 是学生参与工作的“生命线”和保障 | 第19页 | · 是社会主义性质高等学校办学的需要 | 第19-20页 | ·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提高工作成效的前提 | 第20-21页 | · 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 第21页 | ·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机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第21-24页 | · 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 第21-22页 | · 符合高校教学规律的要求 | 第22页 | · 是学生“三自”的重要内容 | 第22页 | · 是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尊重 | 第22-23页 | · 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 | 第23页 | · 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24-37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面临的新形势 | 第24-30页 | · 时代的变化 | 第24-25页 | · 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嬗变 | 第25-26页 | · 高校自身的变革 | 第26-28页 | · 大学生自身的变化 | 第28-29页 | · 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 第30-33页 | · 学生参与理念得到提升 | 第31页 | · 学生参与载体更加丰富 | 第31-32页 | · 3 学生参与制度日趋完善 | 第32页 | · 学生参与保障更加重视 | 第32-33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33-34页 | · 学生认知参与意识不足 | 第33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 第33页 | · 学生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 | 第33-34页 | · 学生参与机制缺失 | 第34页 | · 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学生实质需要的不满足 | 第35页 | · 学生缺乏参与动力 | 第35页 | · 学生意识不到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机制的基本思路 | 第37-43页 | · 理论基础 | 第37-38页 | · 学生参与理论 | 第37页 |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第37-38页 | ·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38页 | · 构建理念 | 第38-40页 | · 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育人理念 | 第38-39页 | · 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 | 第39页 | · 强化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理念 | 第39-40页 | · 体现互动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 第40页 | · 鼓励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 | 第40页 | · 路径选择 | 第40-43页 | · 关注学生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 | 第40-41页 | · 重视兴趣指引,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社团的参与性 | 第41页 | · 推进文化引领,注重隐性思想教育方式的补充性 | 第41-42页 | · 打破参与壁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性 | 第42页 | · 坚持知行合一,突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渗透性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机制的建立 | 第43-60页 | · 学生参与的组织建设机制 | 第43-48页 | · 目标管理 | 第43-44页 | · 队伍建设 | 第44-45页 | · 组织领导 | 第45-47页 | · 平台建设 | 第47-48页 | · 学生参与的调控运行机制 | 第48-53页 | · 预警 | 第48-50页 | · 制约 | 第50-51页 | · 微观运行 | 第51-53页 | · 学生参与的考核评估机制 | 第53-56页 | · 反馈 | 第53-54页 | · 评估 | 第54-55页 | · 激励 | 第55-56页 | · 学生参与的综合保障机制 | 第56-60页 | · 物质保障 | 第56-57页 | · 环境保障 | 第57-58页 | · 制度保障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