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 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4页 |
一 后殖民理论及王安忆的“民族寓言” | 第14-19页 |
1 后殖民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 后殖民理论及主要术语 | 第14-16页 |
·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 | 第16-17页 |
· 后殖民理论的文本实践与王安忆小说 | 第17页 |
2 王安忆的“民族寓言” | 第17-19页 |
二 王安忆“后殖民”书写的因缘际会 | 第19-27页 |
1 陈映真的深远影响 | 第19-23页 |
·“民族意识”的源头:1983年的“美国之行” | 第19-20页 |
·“民族意识”的依凭:陈映真的后殖民理论思想 | 第20-21页 |
·“民族意识”的实践:《小鲍庄》里“写中国” | 第21-22页 |
·“民族意识”的域外发展:再与陈映真相逢 | 第22-23页 |
2 喻体的形成:全球化语境下“双重身份”的上海 | 第23-27页 |
·“摩登上海”的“中国”与“世界” | 第23-24页 |
· 上海“双重”镜像的洞察与观照 | 第24-27页 |
三 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民族寓言” | 第27-54页 |
1“东方主义”与“他者”寓言 | 第27-38页 |
·“中国形象”:“东方主义”的客观呈现 | 第27-32页 |
· 民族“传统形象”的审判: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叔叔的故事》 | 第28-30页 |
·“民族认同”的自觉与局限: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歌星日本来》 | 第30-32页 |
· 现代中国“他者”身份的刻画与颠覆: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男/女”爱情小说 | 第32-38页 |
· 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香港的情与爱》 | 第32-35页 |
· 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我爱比尔》 | 第35-37页 |
· 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新加坡人》和《波罗的海轶事》 | 第37-38页 |
2 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寓言 | 第38-43页 |
· 王安忆自觉的“文化认同”意识 | 第38-39页 |
· 民族文化的纪实与虚构: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寻根小说" | 第39-43页 |
·《小鲍庄》:民族本质的辩证还原 | 第39-40页 |
·《叔叔的故事》:时代“崇高”符号的解构 | 第40-41页 |
· 母系/父系家族寻根小说:由个体到家国的身份认同 | 第41-42页 |
· 《姊妹们》及其他:重建质朴的民族情怀 | 第42-43页 |
3 民族“混杂”共生的可能:“城/乡”与“男/女”的关系寓言 | 第43-54页 |
· 上海“城”与“乡”的“混杂”共生 | 第44-49页 |
· 上海“城/乡”的分离与结合 | 第44-46页 |
· 上海的“底层叙事”:“他者”的品质与“回归”寓言 | 第46-48页 |
·“城/乡”混杂融合的文本架构 | 第48-49页 |
·“男/女”性的“混杂”共生 | 第49-54页 |
·“民族寓言”的载体:“第三世界的女性写作” | 第49-50页 |
·“属下能说话”:作为“主体”的女性群像 | 第50-52页 |
· 《香港的情与爱》里的“混杂”共生寓言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