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价值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关于儿童电视新闻传播功能方面的论述 | 第10页 | · 关于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方面的论述 | 第10-11页 | · 关于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未来发展策略的论述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一、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 第13-21页 | (一)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外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 第14页 | (三) 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四) 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观众需要 | 第16-21页 | · 儿童电视新闻观众的信息需要 | 第16-17页 | · 儿童电视新闻观众的社会化需要 | 第17-19页 | · 儿童电视新闻观众调剂生活的需要 | 第19-21页 | 二、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特征 | 第21-29页 | (一) 受众定位明确 | 第21-23页 | · 年龄定位 | 第21-22页 | · 受众区域定位 | 第22-23页 | (二) 表现形式活泼 | 第23-24页 | · 趣味化的报道 | 第23页 | · 快节奏大容量 | 第23-24页 | · 色彩的巧妙运用 | 第24页 | (三) 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形式多样化 | 第24-26页 | · 同龄型 | 第25页 | · 卡通型 | 第25页 | · 伙伴型 | 第25页 | · 姐姐型 | 第25-26页 | (四) 合理的节目时间安排 | 第26-29页 | 三、儿童电视新闻接受心理分析 | 第29-33页 | (一) 儿童电视接收心理过程 | 第29-31页 | · 注意:儿童对电视新闻的瞬间反应 | 第29页 | · 感知:儿童对电视新闻的内心感受 | 第29-30页 | · 联想与想象:儿童对电视新闻的情景再现 | 第30页 | · 情感:儿童对电视新闻的情绪体验 | 第30-31页 | (二) 儿童受众的新闻接受心理特征 | 第31-33页 | · 求新: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动向 | 第31页 | · 求趣:渴望轻松娱乐 | 第31-32页 | · 求参与:发出儿童的声音 | 第32-33页 | 四、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效果分析 | 第33-39页 | (一) 传播者:主持人的语言运用 | 第33-35页 | · 主持人有声语言的运用 | 第34页 | · 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 | 第34-35页 | (二) 传播内容:节目内容的贴近性 | 第35-36页 | (三) 传播技巧 | 第36-39页 | · 故事化、情节化的运用 | 第36页 | · 节目内容提要的设计 | 第36-39页 | 五、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存在问题 | 第39-45页 | (一) 节目数量较少,重视程度不够 | 第39-40页 | (二) 儿童在节目中参与程度低 | 第40-41页 | (三) 过分强调教育作用、“教”多“乐”少 | 第41-42页 | (四) 儿童新闻节目制播“成人化” | 第42-44页 | · 成人化语言导致收视率降低 | 第42-43页 | · 成人化非语言符号不符合儿童收看行为的养成 | 第43页 | · 节目编排缺乏灵活性 | 第43-44页 | (五) 儿童电视新闻报道内容缺乏对农村儿童的关注 | 第44-45页 | 六、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策略 | 第45-51页 | (一) 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制作新闻 | 第45-46页 | (二) 扩大报道范围,尝试把儿童新闻做“深” | 第46-47页 | (三) 改进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方式 | 第47-49页 | · 画面编辑直观生动 | 第47-48页 | · 声音编辑真实自然 | 第48页 | · 节目编排形式多样 | 第48-49页 | (四) 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 第49-50页 | (五) 加强儿童新闻网站建设,扩大节目影响力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