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背景与进程 | 第12-18页 |
(一)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背景 | 第12-14页 |
·提高根据地军民文化水平,促进根据地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12-13页 |
·动员根据地军民积极抗日,坚持长期敌后抗战的迫切要求 | 第13页 |
·党的正确领导与积极推动保证了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开展 | 第13页 |
·悠久独特的自然文化传统为根据地文化建设提供了土壤 | 第13-14页 |
(二)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进程 | 第14-18页 |
·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1937-1939) | 第14-15页 |
·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1940-1942) | 第15-16页 |
·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兴盛阶段(1943-1945) | 第16-18页 |
二、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 第18-32页 |
(一)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机构 | 第18-20页 |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战时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 第18-19页 |
·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文化战线的统一组织机构 | 第19-20页 |
(二)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政策 | 第20-21页 |
·文化工作为战争服务是根据地文化政策总的指导思想 | 第20-21页 |
·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根据地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 | 第21页 |
(三)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 | 第21-26页 |
·以小学教育为中心,适度发展中等学校教育 | 第21-23页 |
·庄户学校与识字班开创社会教育的新形式 | 第23-25页 |
·根据地党政军干校的创办推动干部教育大发展 | 第25-26页 |
(四)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报刊出版事业 | 第26-29页 |
·《大众日报》在沂蒙的创刊 | 第26-27页 |
·驻鲁八路军军报及沂蒙地方性报刊 | 第27-28页 |
·各类出版机构在沂蒙根据地的建立 | 第28-29页 |
(五)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宣传事业 | 第29-32页 |
三、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与历史作用 | 第32-38页 |
(一)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 第32-34页 |
·服务于战争需要,带着战时色彩的文化 | 第32页 |
·充分发挥根据地军民的主体地位,带有大众化色彩 | 第32-33页 |
·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通俗性 | 第33页 |
·文化工作重点在农村,主要对象是根据地农民 | 第33-34页 |
(二)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 第34-38页 |
·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巩固了根据地民主政权 | 第34页 |
·提高了根据地军民的民族意识,增强了他们的抗战信心 | 第34-35页 |
·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党政军干部,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 第35-36页 |
·有力扫除了根据地落后的社会风俗,改良了社会风气 | 第36页 |
·孕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 第36-38页 |
四、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与当代启示 | 第38-42页 |
(一)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 第38-39页 |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指导地位 | 第38页 |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始终强调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 第38-39页 |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注重与环境相结合,形式灵活 | 第39页 |
(二)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当代启示 | 第39-42页 |
·文化建设的开展应同时代主题紧密结合 | 第39-40页 |
·文化建设应立足实际,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第40-41页 |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