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1
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1-34
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
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34
页 |
1.2.1 有机物水溶解度的意义、测定方法和估算方法 | 第12-14
页 |
1.2.2 环境和食品中残留苯脲类除草剂分析方法进展 | 第14-27
页 |
1.2.2.1 提取与净化 | 第14-15
页 |
1.2.2.2 气相色谱法(GC) | 第15-16
页 |
1.2.2.3 液相色谱法(LC) | 第16-17
页 |
1.2.2.4 薄层色谱法(TLC) | 第17
页 |
1.2.2.5 毛细管电泳(CE) | 第17-18
页 |
1.2.2.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 第18
页 |
1.2.2.7 其它方法 | 第18-19
页 |
1.2.2.8 结论 | 第19-27
页 |
1.2.3 水体中有机污染治理技术 | 第27-34
页 |
1.2.3.1 UV/H_2O_2体系 | 第28-29
页 |
1.2.3.2 UV/H_2O_2体系的应用 | 第29-30
页 |
1.2.3.3 UV/H_2O_2体系的反应动力学 | 第30
页 |
1.2.3.4 UV/H_2O_2降解有机物机理 | 第30-31
页 |
1.2.3.5 苯脲类除草剂光降解的研究 | 第31-34
页 |
第二章 苯脲类除草剂的水溶解度的估算 | 第34-40
页 |
2.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4-37
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
页 |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异丙隆及其降解产物—对异丙基苯胺 | 第40-46
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0-41
页 |
3.1.1 仪器与试剂 | 第40
页 |
3.1.2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 | 第40-41
页 |
3.1.3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41
页 |
3.1.4 测定步骤 | 第41
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
页 |
3.2.1 色谱分离条件的确定 | 第41-43
页 |
3.2.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1
页 |
3.2.1.2 流动相和流速的选择 | 第41-43
页 |
3.2.2 标准工作曲线和最小检测浓度 | 第43
页 |
3.2.3 方法的精密度 | 第43-44
页 |
3.2.4 样品测定 | 第44
页 |
3.2.5 加标回收试验 | 第44-46
页 |
第四章 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异丙隆和对异丙基苯胺 | 第46-52
页 |
4.1 实验 | 第46-47
页 |
4.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6
页 |
4.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6-47
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7
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1
页 |
4.2.1 紫外吸收光谱和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47
页 |
4.2.2 异丙隆和对异丙基苯胺的吸光度的加和性 | 第47-48
页 |
4.2.3 工作曲线方程 | 第48-50
页 |
4.2.4 样品分析 | 第50-51
页 |
4.2.4.1 标准样品分析 | 第50
页 |
4.2.4.2 土壤样品的分析 | 第50-51
页 |
4.3 结论 | 第51-52
页 |
第五章 紫外—双氧水体系对敌草隆水溶液光降解的研究 | 第52-64
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3-54
页 |
5.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3
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3-54
页 |
5.1.3 分析方法 | 第54
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
页 |
5.2.1 UV、H_2O_2及UV/H_2O_2三种体系对敌草隆降解的对比研究 | 第54-55
页 |
5.2.2 溶液的起始pH值对UV/H_2O_2体系光降解率的影响 | 第55-56
页 |
5.2.3 过氧化氢的加入量对UV/H_2O_2体系光降解率的影响 | 第56-57
页 |
5.2.4 敌草隆的初始浓度对UV/H_2O_2体系光降解率的影响 | 第57-58
页 |
5.2.5 UV/H_2O_2体系降解敌草隆的动力学研究 | 第58
页 |
5.2.6 最佳光照时间 | 第58-59
页 |
5.2.7 溶液中阴离子对UV/H_2O_2体系降解有机物的影响 | 第59-63
页 |
5.2.7.1 碳酸氢根的影响 | 第59-60
页 |
5.2.7.2 硝酸根的影响 | 第60-61
页 |
5.2.7.3 氯离子的影响 | 第61-62
页 |
5.2.7.4 硫酸根离子的影响 | 第62-63
页 |
5.3 结论 | 第63-64
页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第64-66
页 |
6.1 小结 | 第64-65
页 |
6.2 展望 | 第65-66
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2
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2-83
页 |
致谢 | 第8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