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16-21页 |
一、 强制医疗的概念 | 第16-18页 |
(一) 强制医疗措施的类型和含义 | 第16-17页 |
(二) 强制医疗的特征 | 第17-18页 |
二、 强制医疗程序 | 第18-19页 |
(一) 强制医疗程序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 强制医疗程序是刑事诉讼的特别程序 | 第19页 |
三、 强制性医疗程序的对象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刑事责任能力与受审能力 | 第21-25页 |
一、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 | 第21-23页 |
(一)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 | 第21-22页 |
(二) 美国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标准 | 第22-23页 |
三、 精神病人的受审能力 | 第23-25页 |
(一) 受审能力的概念 | 第23-24页 |
(二) 受审能力的评定标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强制医疗之前置程序 | 第25-31页 |
一、 鉴定留置制度——以我国台湾地区法律规定为参照 | 第25-29页 |
(一) 鉴定留置是强制医疗的前置程序 | 第25-26页 |
(二) 鉴定留置的性质 | 第26-27页 |
(三) 提起鉴定留置之实体与程序要件 | 第27-28页 |
(四) 鉴定留置之执行与救济 | 第28-29页 |
二、 暂时性之收容 | 第29页 |
三、 鉴定留置与暂时性收容措施的竞合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强制性医疗的诉讼程序——以美国法为参考 | 第31-39页 |
一、 对无受审能力(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的被指控人的强制医疗 | 第31-33页 |
(一) 启动无受审能力鉴定的主体 | 第31页 |
(二) 庭审程序与证明责任的承担 | 第31-32页 |
(三) 无受审能力裁决及其效力 | 第32页 |
(四) 对无受审能力被告人的强制医疗 | 第32-33页 |
二、 对无责任能力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 第33-36页 |
(一) 精神缺陷辩护(insanity defense) | 第33页 |
(二) 精神缺陷辩护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 第33-34页 |
(三) 审前的监禁医疗措施 | 第34页 |
(四) 精神缺陷辩护案件的裁决及效力 | 第34-36页 |
四、 审理无责任能力或受审能力案件的特殊问题 | 第36-37页 |
(一) 精神缺陷辩护案件的特殊程序——分别审判(bifurcated trial) | 第36页 |
(二) 审前的监禁治疗与公平审判权——里金斯诉内华达州案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我国强制医疗的立法和司法现状 | 第39-44页 |
一、 我国目前有关强制医疗的立法现状和实践操作 | 第39-41页 |
(一) 强制性医疗程序的立法现状 | 第39-40页 |
(二) 强制性医疗制度的程序操作 | 第40-41页 |
二、 我国强制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一)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的强制医疗没有法律依据 | 第41页 |
(二) 强制医疗程序立法缺位带来的问题 | 第41-42页 |
三、 设立强制医疗程序的必要性 | 第42-44页 |
(一) 人权保障之必要 | 第42-43页 |
(二) 法制统一之必要 | 第43-44页 |
第六章 我国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构建—兼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 第44-50页 |
一、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 第44-46页 |
(一) 适用条件 | 第44-45页 |
(二) 强制医疗的司法化 | 第45页 |
(三) 强制医疗的启动 | 第45页 |
(四) 强制医疗前的临时性约束措施 | 第45-46页 |
(五) 强制医疗的审理及其期限 | 第46页 |
(六) 被强制医疗的救济和危险性的评估 | 第46页 |
(七) 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决定和执行的监督 | 第46页 |
二、 对修正案的评析及相关建议 | 第46-50页 |
(一) 强制医疗与司法精神鉴定的衔接问题 | 第46-47页 |
(二) 强制医疗程序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问题 | 第47-48页 |
(三) 审理强制医疗案件是否公开的问题 | 第48页 |
(四) 强制医疗后的诊断评估问题 | 第48页 |
(五) 强制医疗的期限折抵问题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