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三日刊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
页 | ABSTRACT | 第3-6
页 | 绪论 | 第6-10
页 | 1 《抗战》的编辑立场及编者媒介形态的自觉 | 第10-17
页 | · 《抗战》的编辑立场 | 第10-12
页 | · 编辑立场的源流 | 第12-14
页 | · 独立的品格 | 第12-13
页 | · 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启蒙者的身份定位 | 第13-14
页 | · 超然党派的民主人士 | 第14
页 | · 媒介形态的自觉 | 第14-17
页 | · 媒介形态分析之报与刊 | 第14-15
页 | · 编者媒介形态的自觉 | 第15-17
页 | 2 《抗战》三日刊的功能 | 第17-21
页 | · 传递战争信息 | 第18-19
页 | · 引导舆论 | 第19-21
页 | 3 《抗战》三日刊的编辑实践 | 第21-39
页 | · 言论——引导舆论的工具 | 第21-28
页 | · 言论标题的议程设置 | 第21-27
页 | · 言论对舆论的引导 | 第27-28
页 | · 通讯的运用与发展 | 第28-31
页 | · 旅游考察通讯的风行 | 第29-30
页 | · 纪实性通讯的发展 | 第30-31
页 | · 人物通讯的典型性 | 第31
页 | · 读者信箱意义的扩大 | 第31-39
页 | · 读者来信的来源地 | 第32-35
页 | · 读者信箱意义的扩大 | 第35-39
页 | 4 《抗战》三日刊的报道 | 第39-45
页 | · 报道的集中性与连续性 | 第39-40
页 | · 抓住焦点问题,进行系列报道 | 第40-41
页 | · 报道具有开放的视野 | 第41-45
页 | · 注重对敌我情况的报道,客观准确的分析敌我实力的变化 | 第42-43
页 | · 将中国的抗战置于国际社会的背景之下,关注国际关系的变化 | 第43-45
页 | 结语 | 第45-46
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
页 | 致谢 | 第50-51
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51
页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 第5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