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贝类的数量性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生物性状研究概述 | 第12页 |
· 贝类性状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动物核型研究进展 | 第14页 |
3 分子遗传学及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14-15页 |
· 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15-17页 |
4 线粒体 DNA 基因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两种壳色光滑河蓝蛤各性状指标的比较与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19-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 各指标的测量 | 第20页 |
·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 各表型统计值 | 第21页 |
· 相关分析 | 第21-22页 |
· 通径分析 | 第22-23页 |
· 表型对活体重的影响 | 第23-24页 |
· 最优回归方程建立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27页 |
· 贝类的壳色 | 第25页 |
· 相关分析和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光滑河蓝蛤核型研究 | 第27-3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28-30页 |
3 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四种河蓝蛤线粒体 COI 和 16S rRNA 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1-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32页 |
· PCR 扩增与电泳检测 | 第32页 |
· 测序和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3-41页 |
· 河蓝蛤 COI 和 16S rRNA 基因片段碱基组成 | 第33-34页 |
·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38页 |
· 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38-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基于线粒体 COI 和 16S rRNA 基因研究黑龙江河蓝蛤 3 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44-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44-45页 |
· PCR 扩增与电泳检测 | 第45页 |
· 测序和数据处理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 线粒体 CO I 和 16S rRNA 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 第45-48页 |
· 黑龙江河蓝蛤不同地理群体多样性分析 | 第48-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光滑河蓝蛤 3 个地理群体线粒体 COI 基因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4-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54-55页 |
· PCR 扩增与电泳检测 | 第55页 |
· 测序和数据处理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 线粒体 COI 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 第55-57页 |
· 光滑河蓝蛤群体多样性分析 | 第57-61页 |
3 讨论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 第72-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
硕士期间的工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