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台两地高校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比较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Contents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现状 | 第13-15页 | · 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 | 第17-29页 | · 校园环境的艺术化 | 第17-18页 | · 西方高校校园环境艺术的发展 | 第18-20页 | · 早期校园设计的特点 | 第18-19页 | · 近现代大学校园设计理念的产生 | 第19-20页 | · 我国高校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 第20-24页 | · 中国古代“校园”的诞生 | 第20-22页 | · 中国近代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特点 | 第22页 | · 现当高校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 第22-23页 | · 当代校园环境艺术设计趋势 | 第23-24页 | ·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校园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 台湾地区光复之前(1945年以前) | 第25-26页 | · 台湾地区光复初期(1945-1980) | 第26页 | · 台湾校园高速发展期(1980以后)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粤台两地高校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 第29-54页 | ·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 第29-30页 | ·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 | 第30-31页 | ·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 第31-33页 | · 对比与统一 | 第31页 | · 对称与均衡 | 第31-32页 | · 抽象与具象 | 第32页 | · 比例与尺度 | 第32页 | · 对比与协调 | 第32-33页 | · 节奏与韵律 | 第33页 | · 高校校园环境的构成 | 第33-40页 | · 建筑物 | 第33-34页 | · 校门 | 第34-36页 | · 边界 | 第36页 | · 标志性景观 | 第36-37页 | · 校内道路 | 第37-38页 | · 空间 | 第38-39页 | · 自然环境 | 第39页 | · 人文因素 | 第39-40页 | · 广东地区高校校园环境艺术分析 | 第40-45页 | · 以小见大,功能区布局合理 | 第41-43页 | · 闹中取静 | 第43-44页 | · 生态建设不足,无绿色休闲区 | 第44页 | · 张扬的色彩艺术个性 | 第44-45页 | · 台湾地区高校校园环境艺术分析 | 第45-51页 | · 多元化的校园整体布局 | 第46-48页 | · 优秀的绿色空间设计 | 第48页 | · 道路规划细致 人车分流 | 第48-49页 | · 重视校园文化 重视人文景观 | 第49-50页 | · 注重细节 突显以人为本 | 第50-51页 | · 粤台两地高校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差异 | 第51-53页 | · 社会环境的不同形成了设计理念的差异 | 第51-52页 | · 型与态的统一 硬与软的思考 | 第52-53页 | · 学校的社会化与校园学术氛围的矛盾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粤台两地高校校园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54-58页 | · 互动化功能分区的校园 | 第54-55页 | · 人性化关怀 | 第55-56页 | · 智能化校园和新材料的运用 | 第56页 | · 地域性文化的培养 | 第56-57页 | · 可持续化的发展目标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