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
页 |
1 概述 | 第11-24
页 |
1.1 种源抗旱性研究 | 第12-14
页 |
1.1.1 种源苗期试验的研究进展 | 第12
页 |
1.1.2 种源间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
页 |
1.1.3 种源间的生理学及生态学特性 | 第13
页 |
1.1.4 种源间的解剖学特性 | 第13-14
页 |
1.2 林木蒸腾耗水研究 | 第14-20
页 |
1.2.1 林木蒸腾耗水研究现状 | 第14-17
页 |
1.2.2 树木蒸腾耗水的研究方法 | 第17-19
页 |
1.2.3 树木耐旱特性及其机理 | 第19-20
页 |
1.3 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 | 第20-24
页 |
1.3.1 节水抗旱措施 | 第20-21
页 |
1.3.2 生长调节剂 | 第21
页 |
1.3.3 “施丰乐”叶面肥 | 第21
页 |
1.3.4 菌根接种 | 第21-22
页 |
1.3.5 保水剂 | 第22
页 |
1.3.6 固体水 | 第22-24
页 |
2 试验区及种源分布区概况和技术路线 | 第24-29
页 |
2.1 主要试验区概况 | 第24-26
页 |
2.1.1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试验区 | 第24
页 |
2.1.2 内蒙古昌汗淖试验区 | 第24
页 |
2.1.3 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旗丘陵沟壑水土流失试验区 | 第24-25
页 |
2.1.4 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整治中心试验区 | 第25
页 |
2.1.5 中国林科院磴口试验局 | 第25
页 |
2.1.6 北京林业大学 | 第25-26
页 |
2.2 种源分布区概况 | 第26-27
页 |
2.2.1 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种源选区 | 第26
页 |
2.2.2 宁夏盐池县青山乡 | 第26-27
页 |
2.2.3 陕西榆林种源选区 | 第27
页 |
2.2.4 内蒙古乌审旗种源选区和达拉特旗种源选区 | 第27
页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9
页 |
3 节水抗旱优良沙柳种源的筛选 | 第29-59
页 |
3.1 沙柳种源耗水特性研究 | 第29-52
页 |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1
页 |
3.1.1.1 试验材料 | 第29
页 |
3.1.1.2 试验方法 | 第29-31
页 |
3.1.2 结果与分析 | 第31-52
页 |
3.1.2.1 不同时期沙柳种源的水分状况变化规律 | 第31-35
页 |
3.1.2.2 苗木耗水量比较 | 第35-44
页 |
3.1.2.3 沙柳种源光合、蒸腾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 | 第44-52
页 |
3.2 沙柳种源野外抗旱研究 | 第52-57
页 |
3.2.1 试验地概况 | 第52-53
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53
页 |
3.2.2.1 试验地布置 | 第53
页 |
3.2.2.2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53
页 |
3.2.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
页 |
3.2.3.1 沙柳种源成活率调查 | 第53-54
页 |
3.2.3.2 沙柳种源高生长调查 | 第54-56
页 |
3.2.3.3 沙柳种源分枝调查 | 第56-57
页 |
3.3 小结 | 第57-59
页 |
4 固体水和叶面肥防沙治沙抗旱造林技术及效益评价 | 第59-75
页 |
4.1 试验地概况 | 第59-60
页 |
4.2 试验方法和试验材料 | 第60-61
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1-70
页 |
4.3.1 造林成活率调查 | 第61-63
页 |
4.3.1.1 毛乌素沙地昌汗淖试验区造林成活率 | 第61-62
页 |
4.3.1.2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试验区造林成活率 | 第62
页 |
4.3.1.3 准格尔水土流失试验区造林成活率 | 第62-63
页 |
4.3.2 苗木生长状况 | 第63-65
页 |
4.3.2.1 高生长与冠幅调查 | 第63-64
页 |
4.3.2.2 不同浓度叶面肥对叶面积增长的影响 | 第64-65
页 |
4.3.3 生物量调查 | 第65-66
页 |
4.3.4 造林保存率调查 | 第66-68
页 |
4.3.4.1 毛乌素沙地昌汗淖试验区造林保存率 | 第66
页 |
4.3.1.2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试验区造林保存率 | 第66-67
页 |
4.3.1.3 准格尔水土流失试验区造林保存率 | 第67-68
页 |
4.3.5 苗木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日变化 | 第68-69
页 |
4.3.6 苗木水分利用效率 | 第69-70
页 |
4.4 固体水抗旱造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 第70-73
页 |
4.4.1 经济效益 | 第70-72
页 |
4.4.1.1 应用固体水造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 第70-72
页 |
4.4.1.2 应用固体水造林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 | 第72
页 |
4.4.1.3 固体水生产的经济效益 | 第72
页 |
4.4.2 社会与生态效益 | 第72-73
页 |
4.4 小结 | 第73-75
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75-78
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8-84
页 |
导师简介 | 第84-86
页 |
个人简介 | 第86-87
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