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 国内学者关于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研究 | 第12-15页 |
(二) 国外学者关于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研究 | 第15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溯源 | 第17-22页 |
一、 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一) 区域 | 第17页 |
(二) 教育中心 | 第17-18页 |
(三) 区域教育中心 | 第18页 |
(四) 高等教育区域中心 | 第18-20页 |
二、 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理论溯源 | 第20-22页 |
(一) 集聚溢出效应理论 | 第20页 |
(二) 增长极理论 | 第20页 |
(三) 后发优势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三次变迁及其启示 | 第22-33页 |
一、 18 世纪的国际高等教育中心—英国 | 第22-25页 |
(一) 英国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标志 | 第22-23页 |
(二) 英国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原因及影响 | 第23-25页 |
二、 19 世纪国际高等教育中心—德国 | 第25-27页 |
(一) 德国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标志 | 第25-26页 |
(二) 德国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原因及影响 | 第26-27页 |
三、 20 世纪以来的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美国 | 第27-30页 |
(一) 美国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标志 | 第27-28页 |
(二) 美国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原因及影响 | 第28-30页 |
四、 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三次变迁的规律及其启示 | 第30-33页 |
(一) 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三次变迁的规律 | 第30-31页 |
(二) 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三次变迁的启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形成及其发展新态势 | 第33-43页 |
一、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形成特征 | 第33-35页 |
(一) 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分布与老工业基地布局密切相关 | 第33-34页 |
(二)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具有鲜明的“苏联特色” | 第34页 |
(三)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与当时国防紧密相连 | 第34-35页 |
二、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 第35-38页 |
(一)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形成的原因 | 第35-37页 |
(二)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形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三、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发展新态势 | 第38-41页 |
(一) 形成高等教育区域次中心 | 第39页 |
(二) 形成跨区域高等教育中心 | 第39-40页 |
(三) 产学研结合促使新的学科集群成立 | 第40-41页 |
四、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启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建设辽宁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内在优势及其建议 | 第43-51页 |
一、 辽宁建设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内在优势 | 第43-46页 |
(一) 规模和资源优势 | 第43-45页 |
(二) 大区域政策优势 | 第45页 |
(三) 学科优势 | 第45-46页 |
二、 建设辽宁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建议 | 第46-51页 |
(一) 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 | 第46-47页 |
(二) 发挥政府主导性,加强省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 第47-48页 |
(三)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区域高等教育交流互动平台 | 第48页 |
(四) 加快“大学城”和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 第48-49页 |
(五) 加强特色学科群建设,发挥大学集群的辐射作用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附录: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5-5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