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赤潮概述 | 第12-13页 |
1.1.1 赤潮的定义 | 第12页 |
1.1.2 赤潮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3 赤潮的形成因素 | 第13页 |
1.2 赤潮藻的检测技术 | 第13-14页 |
1.3 LAMP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LAMP技术 | 第14-15页 |
1.3.2 LAMP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3 LAMP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课题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强壮前沟藻LAMP–LFD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19-42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2.2.1 实验藻种及培养条件 | 第19-20页 |
2.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2.3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 第21页 |
2.2.4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5 微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2页 |
2.2.6 微藻基因组DNA的浓度测定 | 第22页 |
2.2.7 目标藻ITS序列的PCR扩增 | 第22-23页 |
2.2.8 扩增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23页 |
2.2.9 扩增目标片段的T–A克隆 | 第23-24页 |
2.2.10 序列的比对分析 | 第24页 |
2.2.11 LAMP引物设计 | 第24页 |
2.2.12 LFD探针的设计与标记 | 第24页 |
2.2.13 LAMP–LFD体系的建立 | 第24-25页 |
2.2.14 LAMP体系优化实验 | 第25页 |
2.2.15 LAMP–LFD特异性验证 | 第25-26页 |
2.2.16 LAMP–LFD灵敏度检测 | 第26-27页 |
2.2.17 LAMP–LFD模拟自然水样检测 | 第27页 |
2.3 结果 | 第27-40页 |
2.3.1 基因组DNA提取及浓度测定 | 第27-29页 |
2.3.2 目标藻ITS的PCR扩增结果 | 第29页 |
2.3.3 目标藻PCR产物纯化回收 | 第29页 |
2.3.4 阳性克隆菌株筛选与测序 | 第29-30页 |
2.3.5 LAMP引物及LAMP–LFD探针设计 | 第30-31页 |
2.3.6 LAMP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31-36页 |
2.3.7 LAMP–LFD特异性验证结果 | 第36页 |
2.3.8 LAMP–LFD灵敏度验证结果 | 第36-39页 |
2.3.9 LAMP–LFD模拟自然水样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链状亚历山大藻LAMP–LFD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42-63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3.2.1 实验藻种及培养条件 | 第42-43页 |
3.2.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3页 |
3.2.3 微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3页 |
3.2.4 微藻基因组DNA的浓度测定 | 第43页 |
3.2.5 目标藻ITS序列的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 第43页 |
3.2.6 扩增目标片段的T–A克隆测序及序列的比对分析 | 第43-44页 |
3.2.7 LAMP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44页 |
3.2.8 LFD探针的设计与标记 | 第44页 |
3.2.9 LAMP–LFD体系的建立 | 第44页 |
3.2.10 LAMP体系优化实验 | 第44-45页 |
3.2.11 LAMP–LFD特异性验证 | 第45页 |
3.2.12 LAMP–LFD灵敏度检测 | 第45页 |
3.2.13 LAMP–LFD模拟自然水样检测 | 第45-46页 |
3.3 结果 | 第46-61页 |
3.3.1 基因组DNA提取及浓度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3.3.2 目标藻ITS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 第47-48页 |
3.3.3 目标藻ITS PCR产物纯化回收结果 | 第48页 |
3.3.4 ITS克隆菌株筛选与测序 | 第48-50页 |
3.3.5 LAMP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50-51页 |
3.3.6 LAMP–LFD探针设计与标记 | 第51-54页 |
3.3.7 LAMP体系的建立及优化结果 | 第54-55页 |
3.3.8 LAMP–LFD特异性验证结果 | 第55-56页 |
3.3.9 LAMP–LFD灵敏度验证结果 | 第56-59页 |
3.3.10 LAMP–LFD模拟自然水样检测 | 第59-61页 |
3.4 讨论 | 第61-62页 |
3.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米氏凯伦藻LAMP–LFD定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3-83页 |
4.1 前言 | 第6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4.2.1 实验藻种及培养条件 | 第63-64页 |
4.2.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4页 |
4.2.3 微藻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第64页 |
4.2.4 目标藻ITS序列的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 第64页 |
4.2.5 扩增目标片段的T–A克隆测序及序列的比对分析 | 第64页 |
4.2.6 LAMP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64页 |
4.2.7 LFD探针的设计与标记 | 第61-65页 |
4.2.8 LAMP–LFD体系的建立 | 第65页 |
4.2.9 LAMP体系优化 | 第65页 |
4.2.10 LAMP–LFD特异性验证 | 第65页 |
4.2.11 LAMP–LFD灵敏度检测 | 第65-66页 |
4.2.12 LAMP–LFD模拟自然水样检测 | 第66页 |
4.3 结果 | 第66-81页 |
4.3.1 基因组DNA提取及浓度测定结果 | 第66-67页 |
4.3.2 目标藻ITS的 PCR扩增结果 | 第67页 |
4.3.3 目标藻ITS PCR产物纯化回收结果 | 第67-68页 |
4.3.4 阳性克隆菌株筛选与测序 | 第68-69页 |
4.3.5 LAMP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69-71页 |
4.3.6 LAMP–LFD探针设计与标记 | 第71-72页 |
4.3.7 LAMP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72-76页 |
4.3.8 LAMP–LFD特异性验证结果 | 第76-78页 |
4.3.9 LAMP–LFD灵敏度验证结果 | 第78-80页 |
4.3.10 LAMP–LFD模拟自然水样检测结果 | 第80-81页 |
4.4 讨论 | 第81-82页 |
4.5 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