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12
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
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
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
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
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5
页 |
· 国外大学理念研究的现状 | 第13-14
页 |
· 国内大学理念研究的“五多五少” | 第14-15
页 |
· 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理念的研究综述 | 第15
页 |
·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5-18
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7
页 |
· 创新点 | 第17-18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
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8
页 |
· 历史比较研究法 | 第18
页 |
· 抽象思辨法 | 第18
页 |
· 系统研究法 | 第18-19
页 |
· 个案分析法 | 第19-20
页 |
第2章 大学理念解析 | 第20-28
页 |
· 大学、理念、大学理念 | 第20-23
页 |
· 大学的多维解读 | 第20-21
页 |
· 理念 | 第21-23
页 |
· 大学理念 | 第23
页 |
· 大学理念的相关概念 | 第23-27
页 |
· 大学理念与大学理想 | 第23-24
页 |
·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 第24-25
页 |
· 大学理念与大学教育思想 | 第25
页 |
· 大学理念与办学理念 | 第25-26
页 |
· 大学理念与大学职能 | 第26-2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
页 |
第3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大学理念的转变 | 第28-45
页 |
· 从知识教育到文化素质教育理念 | 第29-31
页 |
·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知识教育到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轨迹 | 第29-30
页 |
·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践行,为我国内生型大学理念的发展开辟了先河 | 第30-31
页 |
· 从管理育人到文化育人理念 | 第31-33
页 |
·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管理育人到文化育人理念的发展轨迹 | 第31-33
页 |
· 以和而不同为代表的文化育人理念使高层次人才、高文化素养养成得到了内生型的提升 | 第33
页 |
· 从以教学为中心到教学、科研相统一理念 | 第33-36
页 |
·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以教学为中心到教学、科研相统一理念的发展轨迹 | 第33-35
页 |
·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世界经典大学理念的践行,提高了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 | 第35-36
页 |
· 从单一的行政权力管理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并举的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理念 | 第36-38
页 |
·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单一的行政权力管理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并举的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理念的发展轨迹 | 第36-37
页 |
· 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理念是大学内在逻辑对学术管理要求的必然,进一步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制衡 | 第37-38
页 |
· 从教书育人到学、研、产三足鼎立理念 | 第38-40
页 |
·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教书育人到学、研、产三足鼎立理念的发展轨迹 | 第38-40
页 |
· 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实践载体的学、研、产三足鼎立理念的践行实现了高校和社会的双赢 | 第40
页 |
· 从政府办学到依法自主办学 | 第40-42
页 |
·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政府办学到依法自主办学的发展轨迹 | 第40-41
页 |
· 依法自主办学的大学理念依循自身发展规律,增加了高校办学活力和竞争力 | 第41-42
页 |
· 从闭关自守到国际化理念 | 第42-44
页 |
·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际化理念的发展轨迹 | 第42-43
页 |
· 国际化大学理念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进而也提升了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能力 | 第43-44
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
页 |
第4章 我国大学理念发展的特征性规律 | 第45-54
页 |
· 外生性为主,内生性为辅 | 第45-47
页 |
· 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 | 第47-48
页 |
· 继承性与时代性共生共存 | 第48-49
页 |
· 国际性与民族性辨证统一 | 第49-51
页 |
· 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机结合 | 第51-52
页 |
· 实然性和应然性交替互动 | 第52-5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
页 |
第5章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大学理念发展的理性探索 | 第54-73
页 |
· 树立人本论大学理念,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 第54-58
页 |
· 人本论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 | 第55
页 |
· 人本论大学理念涵义 | 第55-56
页 |
· 实施以“和”为思想精髓的人本论大学理念,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 第56-58
页 |
· 深化社会化理念,大学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自身的内在、外在价值 | 第58-62
页 |
· 社会化理念涵义 | 第59
页 |
· 社会化大学理念的限度及其张力 | 第59-61
页 |
· 践行社会化大学理念的行动策略 | 第61-62
页 |
· 彰显国际化大学理念,提升我国大学在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生态地位 | 第62-66
页 |
· 国际化大学理念的内涵 | 第63
页 |
· 彰显国际化大学理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 第63-64
页 |
· 彰显国际化大学理念的行动对策 | 第64-66
页 |
· 弘扬引领文化理念,促使大学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孵化器和辐射源 | 第66-72
页 |
· 引领文化发展是大学的时代使命 | 第66-67
页 |
· 大学引领文化发展的优势 | 第67-69
页 |
· 大学要积极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孵化器和辐射源 | 第69-7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
页 |
结论 | 第73-75
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9-80
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