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教育心理思想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9
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
页 | 1、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 第11-13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
页 | · 研究原因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13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
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3
页 | · 综合法 | 第13
页 | · 访谈法 | 第13
页 | 2、禅宗教育心理学的哲学思想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 第13-21
页 | · 禅与"心性论" | 第13-15
页 | · 内省观心 | 第15-16
页 | · 个体的主体地位 | 第16-17
页 | · 万法唯心 | 第16
页 | · 自立自度 | 第16-17
页 | · 强调个性化 | 第17
页 | · 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 第17-19
页 | · 无念为宗---破除对事物的想念 | 第17-18
页 | · 无相为体---认识到事物的空性 | 第18-19
页 | · 无住为本---放弃对事物的执著 | 第19
页 | · 小结 | 第19
页 | · 不二法门 | 第19-21
页 | · 主客不二 | 第20
页 | · 有空不二 | 第20
页 | · 大小不二 | 第20-21
页 | · 平等自由 | 第21
页 | 3、禅宗有关学习心理的思想特色 | 第21-26
页 | · 学习过程的心理变化 | 第22-25
页 | · 寻牛 | 第22
页 | · 见迹 | 第22-23
页 | · 见牛 | 第23
页 | · 得牛 | 第23
页 | · 牧牛 | 第23-24
页 | · 骑牛回家 | 第24
页 | · 忘牛存人 | 第24
页 | · 人牛具忘 | 第24-25
页 | · 返本归源 | 第25
页 | · 入廛垂手 | 第25
页 | · 学习的方法 | 第25-26
页 | · 借籍悟宗 | 第25-26
页 | · 禅林设置 | 第26
页 | · 行脚 | 第26
页 | 4、禅宗的教育目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特色 | 第26-31
页 | · 教育目的 | 第27
页 | · 禅宗教育理论 | 第27-28
页 | · 教育方法 | 第28-31
页 | · 斗机锋、参公案 | 第28-29
页 | · 棒喝 | 第29-30
页 | · 参话头 | 第30-31
页 | 5、禅宗的教育心理思想特色 | 第31-38
页 | · 不立文字 | 第31-32
页 | · 不说破原则 | 第32
页 | · 原型启发 | 第32-33
页 | · 非逻辑思维 | 第33-35
页 | · 非二元逻辑思维 | 第33-34
页 | · 非理性逻辑思维 | 第34-35
页 | · 禅宗修行的思维过程 | 第35-37
页 | · 怀疑 | 第35
页 | · 否定 | 第35-36
页 | · 超越 | 第36-37
页 | · 实践原则 | 第37
页 | · 独特的师生关系 | 第37-38
页 | 6、禅宗教育心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38-49
页 | · 大学生对禅宗教育心理思想的认识 | 第38-39
页 | · 研究目的 | 第38
页 | · 研究对象 | 第38
页 | · 访谈内容与方法 | 第38
页 | · 访谈结果 | 第38-39
页 | · 禅宗教育心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39-49
页 | · 增加教育心理学的哲学内容 | 第40-43
页 | · 禅宗的知、情、意 | 第40-41
页 | · 注意力的培养 | 第41-42
页 | · 情绪管理 | 第42-43
页 | · 课堂留白 | 第43
页 | · 为教师提供教育方向 | 第43-46
页 | · 教师教育层次 | 第43-44
页 | ·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第44
页 | · 新型师生关系 | 第44-45
页 | · 追求身心和谐 | 第45-46
页 | · 禅宗与心理健康 | 第46-49
页 | · 烦恼即菩提---正确认知困难 | 第46
页 | · 促进自我实现 | 第46-47
页 | · 完善自我 | 第47
页 | · 心灵环保 | 第47-49
页 | 附录:访谈项目 | 第49-50
页 | 注释 | 第50-52
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
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