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前言 | 第6-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8页 | (一) 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 第6页 | (二)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第6-7页 | (三) 城市随迁子女的品德教育备受关注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一) 我国城市随迁子女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8-10页 | (二) 小学品德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三) 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四)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的内涵及理性思考 | 第16-23页 | 一、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的内涵 | 第16-18页 | (一) 城市随迁子女 | 第16-17页 | (二) 品德教育 | 第17-18页 | 二、城市随迁子女的特殊性 | 第18-20页 | (一) 身心成长的特殊性 | 第18页 | (二) 生活环境的特殊性 | 第18-19页 | (三) 学校环境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 生活德育论 | 第20-21页 | (二) 教育公平理论 | 第21-23页 | 第二章 X小学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23-36页 | 一、样本的选择 | 第23-24页 | (一) 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 第23页 | (二) 选择该学校的原因 | 第23-24页 | 二、X小学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4-33页 | (一) 巷子里的学校: 被挤压的品德教育空间 | 第24-25页 | (二) 课表上的品德课: 被让位的品德教育 | 第25-27页 | (三) 书本上的品德课: 被“知识化”的品德教育 | 第27-29页 | (四) 流动中的教师: 难配齐的品德教育师资 | 第29-33页 | 三、X小学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问题的原因 | 第33-36页 | (一) 家校“重智育轻德育” | 第33-34页 | (二) 品德教育方法陈旧 | 第34页 | (三) 品德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 第34-35页 | (四) 品德教育途径单一 | 第35页 | (五) 学校办学条件有限 | 第35-36页 | 第三章 X小学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第36-50页 | 一、引入品德教育的课程 | 第36-43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 | 第36-41页 | (二) 乡土课程 | 第41-43页 | 二、配置品德教育的师资 | 第43-44页 | (一) 来自社会公益组织的师资力量 | 第43-44页 | (二) 来自高校师范生的师资力量 | 第44页 | 三、拓展品德教育的途径 | 第44-47页 | (一) 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 | 第44-46页 | (二) 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 第46-47页 | 四、构建品德共育的机制 | 第47-50页 | (一) 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 | 第47-48页 | (二) 加强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 | 第48-50页 | 第四章 X小学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实践探索的反思与对策 | 第50-57页 | 一、对X小学品德教育实践的反思 | 第50-53页 | (一) 学校品德教育体系不健全 | 第50页 | (二) 教师对品德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 | 第50-51页 | (三) 城市随迁子女家长的支持不充分 | 第51-52页 | (四) 学校与社会合作机制不稳定 | 第52-53页 | 二、X小学品德教育实践的对策 | 第53-57页 |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对品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第53页 | (二) 建立健全课程资源整合机制,促进品德教育内涵发展 | 第53-54页 | (三) 推动家校合作的纵深发展,挖掘家庭教育协作潜力 | 第54-55页 | (四) 丰富社区合作的内容形式,实现协同育人良性互动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