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基本概念 | 第21-25页 |
· 宗教文化资源 | 第21-23页 |
· 宗教文化资源的构成 | 第21-22页 |
· 宗教文化资源的特点 | 第22-23页 |
· 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 | 第23页 |
· 保护性利用 | 第23页 |
· 开发性利用 | 第23页 |
· 宗教文化资源的保护 | 第23-25页 |
· 保护性利用中的保护 | 第23-24页 |
· 开放性利用中的保护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一般性经验与不足 | 第25-31页 |
· 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一般性经验 | 第25-28页 |
· 发展寺院经济 | 第25页 |
· 建设宗教文化产业园 | 第25-26页 |
· 开展宗教文化景观旅游 | 第26-27页 |
· 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 | 第27-28页 |
· 宗教的信仰自由 | 第28页 |
· 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不足 | 第28-31页 |
· 宗教文化资源缺乏系统的开发保护评估体系 | 第28-29页 |
· 宗教文化资源保护意识薄弱,项目单一 | 第29页 |
·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层次低、目的不明确、功利性较强 | 第29-30页 |
· 宗教文化资源在开发和保护中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五台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案例研究 | 第31-37页 |
· 五台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经验 | 第31-34页 |
· 台内开发和台外开发并重 | 第31页 |
· 旺季宗教文化资源整合和淡季宗教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 | 第31-32页 |
· 五台山独有的“大朝台”和“小朝台” | 第32页 |
· 开发专项旅游项目,把五台山建成集宗教朝拜、旅游观光、科学考察、休养避暑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 第32-33页 |
· 开发中重点保护宗教文化资源 | 第33-34页 |
· 五台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不足 | 第34-37页 |
·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34-35页 |
· 行政管理范围不明确,部门间各自为政现象突出 | 第35页 |
· 中心建筑布局凌乱,与佛教氛围不协调 | 第35页 |
·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对宗教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对宗教文化遗产文化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案例研究 | 第37-45页 |
·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经验 | 第37-41页 |
· 区别于其他宗教文化活动的海岛特色宗教文化活动 | 第37-38页 |
· 突出“海天佛国”“南海圣境”,建设世界名山和世界佛教圣地 255.1.3 海洋战略下的海洋休闲旅游对海洋宗教文化的推动 | 第38页 |
· 海洋战略下的海洋休闲旅游对海洋宗教文化的推动 | 第38-39页 |
· 佛教文化旅游商品的特色开发 | 第39-40页 |
· 开发中重点保护海岛宗教文化资源 | 第40-41页 |
·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不足 | 第41-45页 |
· 宗教文化资源在宗教旅游文化发展中保护不配套 | 第41-42页 |
· 宗教文化开发和保护中没有协调好硬件基础 | 第42页 |
· 商业化、人工化、城市化与宗教文化发展的形势难以适应 | 第42-43页 |
· 旅游开发致使宗教文化遗产商品化 | 第43页 |
· 观音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民间信仰的引导缺位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内陆和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的共性和个性 | 第45-48页 |
· 内陆和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的共性 | 第45-46页 |
· 传统观念上典型的宗教文化圣地 | 第45页 |
· 远离城市的高山、海洋,都要有毅力和决心才能到达 | 第45页 |
· 文化系统上的统一性 | 第45-46页 |
· 内陆和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的个性 | 第46-48页 |
· 内陆型宗教文化资源的个性 | 第46页 |
· 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的个性 | 第46-48页 |
第七章 新形势下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对策建议 | 第48-53页 |
· 保护原有的宗教文化资源,积极宣传宗教文化 | 第48-49页 |
· 政府扶持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确立宗教资源管理制度 | 第49-50页 |
·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基础上适度的开发 | 第50页 |
· 全方位传播,利用佛教感召力增加宗教文化的深度开发 | 第50-51页 |
· 坚持以宗教文化为主导,发扬传统中华文化,增进国际文化交流 | 第51页 |
· 建立建设宗教文化博物馆促进宗教文化的发扬 | 第51-52页 |
· 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