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 基于"中医药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5-19页 |
第二章 实验样品的制备与化学分析 | 第19-33页 |
·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及其不同配伍组合样品的制备 | 第19-21页 |
· 样品的化学分析 | 第21-32页 |
· 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第21-26页 |
· 石膏饱和溶解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 基于UPLC的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 第27-3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热动力学表征的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差异研究 | 第33-55页 |
·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差异研究 | 第33-43页 |
· 冷热板示差法实验条件考察 | 第33-35页 |
· 基于正常动物的寒热属性差异研究 | 第35-39页 |
· 基于"热证"体质模型的寒热属性差异研究 | 第39-40页 |
· 基于"寒证"体质模型的寒热属性差异研究 | 第40-43页 |
· 基于微量量热法的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差异研究 | 第43-53页 |
· 微量量热法实验条件考察 | 第43-46页 |
· 寒热属性差异在脾淋巴细胞的表达 | 第46-47页 |
· 寒热属性差异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表达 | 第47-49页 |
· 寒热属性差异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 第49-53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基于热动力学表征的麻黄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第55-65页 |
·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麻黄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第55-59页 |
· 麻黄汤不同药味组合寒热属性差异的在体研究 | 第55-58页 |
· 冷热板示差法研究桂枝剂量对麻黄汤寒热属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基于微量量热法的麻黄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第59-63页 |
· 麻黄汤不同药味组合寒热属性差异的离体研究 | 第59-61页 |
· 微量量热法研究桂枝剂量对麻黄汤寒热属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基于热动力学表征的麻杏石甘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第65-74页 |
·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麻杏石甘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第65-68页 |
· 麻杏石甘汤拆方对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 石膏剂量影响麻杏石甘汤寒热属性的在体研究 | 第67-68页 |
· 基于微量量热法的麻杏石甘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第68-72页 |
· 麻杏石甘汤拆方对微生物热活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 石膏剂量影响麻杏石甘汤寒热属性的离体研究 | 第70-72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综合分析 | 第74-81页 |
· 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谱(化学指纹图谱)-效(寒热属性表征)关系研究 | 第74-76页 |
· 麻黄汤不同配伍组合的谱-效关系研究 | 第76-78页 |
· 麻杏石甘汤不同配伍组合的谱-效关系研究 | 第78-80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1-83页 |
· 结语 | 第81页 |
·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
附录B 硕士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统计表 | 第89-9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