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引言:对诗人昌耀研究的缘起与实现 | 第1-11
页 |
一、1953~1957:激情岁月的放歌与青海高原的自然风情 | 第11-16
页 |
(一) 诗心起源:谣曲,寂寞童年的终身记忆 | 第12-14
页 |
(二) 英雄情结:少年歌者的激情岁月 | 第14-15
页 |
(三) 异域感召:青海高原的风情写生 | 第15-16
页 |
二、1959~1967:荒原流放中的心灵独语 | 第16-23
页 |
(一) 《林中试笛》:头带荆冠的岁月之始 | 第17-18
页 |
(二) 1962:饥谨年代的生命手记 | 第18-20
页 |
(三) 草原初章:高原古老地力感应中的生命支撑 | 第20-23
页 |
三、1978~1986:复出后的心灵史记与青藏高原的形体造型 | 第23-35
页 |
(一) 命运书写:西部大山荒原上流放生涯记传体系列 | 第24-27
页 |
(二) 爱与死:生命意识的率先觉醒与诗歌精神姿态的构建 | 第27-30
页 |
(三) 西行悼古:“时间的创造”与日暮独行的悲壮 | 第30-33
页 |
(四) 旷原之野:青藏高原的形体与西部生命的浩瀚 | 第33-35
页 |
四、1986~2000:常态生存中的百年焦虑与灵魂烘烤 | 第35-50
页 |
(一) 艰难之思:内心激情的喷涌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与冲突 | 第37-40
页 |
(二) 《哈拉库图》:苍茫沉重的生命感伤 | 第40-43
页 |
(三) 冰湖坼裂:个人情感遭际的困惑、焦虑与惆怅 | 第43-47
页 |
(四) 悒郁的生命排练: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 | 第47-50
页 |
五、文学史视野中的昌耀 | 第50-56
页 |
(一) 不容模拟的诗歌风格及意象流变中的生命视野 | 第51-53
页 |
(二) 对于当代诗歌及西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 第53-56
页 |
总结 | 第56-57
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
页 |
致谢 | 第59-61
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