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中地区碳排放“隧道”模式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 | 第11-12页 | · 国内的节能减排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 预期成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第17-20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 | 第17-19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解释 | 第19-20页 | · 脱钩理论 | 第20-23页 | · 脱钩理论的提出 | 第20-21页 | · 脱钩指标构建模式 | 第21-22页 | · 国内学者对脱钩理论的研究 | 第22-23页 | · 关于碳排放因素分解的文献综述 | 第23-25页 | · 关于未来碳排放量预测的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大关中地区碳排放变化特征研究 | 第27-35页 | · 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 排放系数方法 | 第27页 | · 综合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 大关中地区碳排放特征变化及比较研究 | 第28-32页 | · 碳排放总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 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与比较 | 第31-32页 | · 与碳排放相关的其他指标的比较 | 第32-35页 | · 单位能源碳强度的变化与比较 | 第32页 | · 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的变化与比较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大关中地区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的分解 | 第35-47页 | · Kaya公式简介 | 第35-36页 | · 基于Kaya公式的大关中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 | 第36-40页 | ·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 实证分析 | 第36-39页 | · 结论分析 | 第39-40页 | · LMDI分解方法介绍 | 第40-42页 | · 基于LMDI的大关中地区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解 | 第42-47页 | · 模型构建 | 第43-44页 | · 实证分析 | 第44-45页 | · 结论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大关中地区碳排放情景预测分析 | 第47-59页 | · 预测碳排放量变化的方法介绍 | 第47-48页 | · 以往学者研究方法综述 | 第47-48页 | · 情景划分与变量设定 | 第48-50页 | · 基于kaya公式的大关中地区未来40年碳排放预测 | 第50页 | · 2020年减排目标约束下的大关中地区减排配额 | 第50-56页 | · 减排的边际成本曲线 | 第51-52页 | · 各省区边际成本的计算 | 第52-54页 | · 数据来源 | 第54页 | · 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 最优方案与基于其他指标方案的比较 | 第56-59页 | · 方案一:基于人口的分配方案 | 第56-57页 | · 方案二:基于GDP的分配方案 | 第57-59页 | 第六章:实现大关中地区经济与社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 充分发挥政府对低碳发展的调控力度和统筹能力 | 第59-60页 | · 加大对能源技术研发的投资和推广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60页 | · 充分运用信贷、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低碳产业发展 | 第60-61页 | · 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增加碳汇 | 第61页 | ·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减排,大力发展CDM项目和碳排放交易 | 第61页 | · 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减排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9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