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融合与中国判例制度构建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0
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
页 | 引言 | 第12
页 | 一、普通法系判例制度与我国判例现状 | 第12-22
页 | (一)普通法系国家的判例制度 | 第12-17
页 | 1、普通法系中判例法的发展路程 | 第13-14
页 | 2、实行"遵循先例"原则 | 第14-16
页 | 3、遵循先例的"区别技术"方法 | 第16-17
页 | (二)中国现代判例制度之现状 | 第17-22
页 | 1、《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发布案例指导司法审判工作 | 第18-19
页 | 2、判例法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尝试 | 第19-21
页 | 3、小结 | 第21-22
页 | 二、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可行性 | 第22-26
页 | (一)我国历史上的判例制度----引例断案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 第22-23
页 | (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上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有着很强烈的影响力 | 第23
页 | (三)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融合趋势 | 第23-26
页 | 三、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26-31
页 | (一)弥补制定法不足,填补法律漏洞 | 第26-28
页 | (二)司法实践的内在要求 | 第28
页 | (三)统一法律的适用,正确发挥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实现司法公平正义 | 第28-29
页 | (四)降低办案成本,整合司法资源,提高审判效率 | 第29
页 | (五)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 第29-30
页 | (六)树立法院权威 | 第30-31
页 | 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之模式选择 | 第31-41
页 | (一)我国判例制度的定位 | 第31-32
页 | 1、判例法的法律渊源问题应当明确 | 第31
页 | 2、明确判例法与成文法的关系--主辅格局 | 第31-32
页 | 3、关于先例参照制度 | 第32
页 | (二)判例法的创制程序 | 第32-36
页 | 1、确立判例创制主体 | 第32-34
页 | 2、规定判例的创制程序 | 第34
页 | 3、规定判例的废除程序 | 第34
页 | 4、设立判例的监督制度 | 第34-35
页 | 5、确定判例的适用规则 | 第35
页 | 6、确立判例创制原则 | 第35-36
页 | (三)构建我国判例制度配套设计 | 第36-39
页 | 1、判例的载体 | 第36
页 | 2、判例的来源 | 第36-38
页 | 3、判例的形式要件 | 第38
页 | 4、判例的研究 | 第38
页 | 5、努力提高法官理解与运用判例的能力 | 第38-39
页 | 6、小结 | 第39
页 | (四)对建立我国判例制度怀疑的否定—有必要的争论 | 第39-41
页 | 1、判例制度可以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存在 | 第40
页 | 2、法律制度产生的条件不是法律制度相互借鉴的障碍 | 第40-41
页 | 3、我国建立判例制度能够避免国外判例法存在的弊端 | 第41
页 | 五、结语 | 第41-43
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
页 | 致谢 | 第46-47
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