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4-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 水文气象 | 第16页 |
· 土壤与植被 | 第16页 |
· 社会经济情况 | 第16页 |
· 水土流失情况及其影响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野外考察 | 第22页 |
· 考察范围与方法 | 第22页 |
· 建立调查项目编码系统 | 第22页 |
· GIS 技术应用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董志塬溯源侵蚀分布特征、前进速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第23页 |
· 董志塬不同典型沟头流域几何特征对沟头溯源侵蚀的影响 | 第23页 |
· 董志塬在南北、东西方向上溯源侵蚀显著差异的成因分析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案 | 第24-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 研究方案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董志塬溯源侵蚀分布特征、前进速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40页 |
· 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概况 | 第26-28页 |
· 董志塬溯源侵蚀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 第28-34页 |
· 西峰区溯源侵蚀强度特征 | 第29-31页 |
· 宁县溯源侵蚀强度特征 | 第31-32页 |
· 庆城县溯源侵蚀强度特征 | 第32-33页 |
· 合水县溯源侵蚀强度特征 | 第33-34页 |
· 董志塬溯源侵蚀强度等级分布图 | 第34-38页 |
· 溯源侵蚀类型及强度 | 第34-36页 |
· 溯源侵蚀强度等级分布 | 第36-38页 |
· 董志塬南小河沟流域溯源侵蚀差异性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董志塬不同典型沟头流域几何特征对沟头溯源侵蚀的影响 | 第40-45页 |
· 流域几何特征 | 第40-41页 |
· 流域面积 | 第40-41页 |
· 流域长度 | 第41页 |
· 流域形状系数 | 第41页 |
· 流域几何要素对沟头溯源侵蚀的影响 | 第41-44页 |
· 汇水面积对沟头溯源侵蚀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流域长度对沟头溯源侵蚀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流域形状系数对沟头溯源侵蚀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董志塬在南北、东西方向上溯源侵蚀显著差异的成因分析 | 第45-53页 |
· 地形对董志塬南北、东西方向上塬面萎缩强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 董志塬塬面地形全局趋势分析 | 第45-46页 |
· 董志塬塬面等值面的生成 | 第46-47页 |
· 水文分析在董志塬塬面萎缩强度差异上的应用 | 第47-52页 |
· 董志塬塬面 DEM 的生成 | 第47-48页 |
· 董志塬塬面水流流向的提取 | 第48-49页 |
· 董志塬塬面汇流累积量的提取 | 第49-50页 |
· 董志塬塬面水流长度的提取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创新点 | 第54页 |
· 讨论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