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9
页 |
引言 | 第9-12
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第9-10
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以及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0-11
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11-12
页 |
第一章 我国公务员的德性问题 | 第12-21
页 |
第一节 公务员德性概述 | 第12-15
页 |
一、公务员、德性及公务员德性的内涵 | 第12-13
页 |
(一) 公务员的界定 | 第12
页 |
(二) 德性的内涵 | 第12-13
页 |
(三) 公务员德性的内涵 | 第13
页 |
二、公务员德性的功能 | 第13-14
页 |
(一) 导向功能 | 第13
页 |
(二) 自律功能 | 第13-14
页 |
(三) 激励功能 | 第14
页 |
三、公务员德性的构成要素 | 第14-15
页 |
(一) 道德认知 | 第14
页 |
(二) 道德情感 | 第14
页 |
(三) 道德意志 | 第14-15
页 |
(四) 道德信念 | 第15
页 |
(五) 道德习惯 | 第15
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务员的德性问题 | 第15-21
页 |
一、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 第15-16
页 |
(一) 在道德认知上,“官本位”意识增强 | 第15-16
页 |
(二) 在道德情感上,缺乏为公众服务的道德情怀 | 第16
页 |
(三) 在道德意志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 | 第16
页 |
(四) 在道德信念上,缺少对公众负责的责任感 | 第16
页 |
(五) 在道德习惯上,缺乏自觉的行政行为习惯 | 第16
页 |
二、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现实原因分析 | 第16-18
页 |
(一) 行政实践中的利益冲突 | 第16-17
页 |
(二) 行政实践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 第17
页 |
(三) 行政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 第17-18
页 |
三、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理论根源 | 第18-21
页 |
(一) 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人性恶与规制理论 | 第18-19
页 |
(二) 公共选择派的政治“经济人”假设与激励兼容理论 | 第19
页 |
(三) 公务员德性问题的研究向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回归 | 第19-21
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与公务员德性问题的研究 | 第21-32
页 |
第一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 | 第21-23
页 |
一、先秦儒家的人性学说 | 第21-22
页 |
(一) 孔子的性相近论 | 第21
页 |
(二) 孟子的性善论 | 第21
页 |
(三) 荀子的性恶论 | 第21-22
页 |
二、先秦儒家的哲学认识论 | 第22-23
页 |
(一) 孔子“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哲学认识论 | 第22
页 |
(二) 孟子“尽心”、“知性”的哲学认识论 | 第22-23
页 |
(三) 荀子“心有征知”的哲学认识论 | 第23
页 |
第二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目标 | 第23-26
页 |
一、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理想:内圣外王 | 第23-24
页 |
二、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现实目标:君子人格 | 第24-25
页 |
(一) 孔子“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 第24-25
页 |
(二) 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 | 第25
页 |
(三) 荀子“王”“霸”兼综的理想人格 | 第25
页 |
三、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止于至善 | 第25-26
页 |
第三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 | 第26-29
页 |
一、孔子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 第26-27
页 |
二、孟子存心养性、反身内求的道德修养方法 | 第27
页 |
三、荀子“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方法 | 第27-29
页 |
第四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与我国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契合点 | 第29-32
页 |
一、道德修养前提即人性预设的契合点 | 第29-30
页 |
二、道德修养目标即理想人格追求的契合点 | 第30-31
页 |
三、道德修养内容即处理关系上的契合点 | 第31-32
页 |
第三章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修养 | 第32-39
页 |
第一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德性培养的具体目标 | 第32-34
页 |
一、公正 | 第32
页 |
二、亲民 | 第32-33
页 |
三、忠诚 | 第33
页 |
四、廉洁 | 第33
页 |
五、敬业 | 第33
页 |
六、忠恕 | 第33-34
页 |
第二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外在保障 | 第34-35
页 |
一、为公务员的德性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 第34
页 |
二、为公务员的德性修养提供法律与制度的保障 | 第34-35
页 |
三、为公务员的德性修养建立道德回报机制 | 第35
页 |
第三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德性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 第35-39
页 |
一、博学慎思 | 第35-36
页 |
二、反省内求 | 第36-37
页 |
三、克己慎独 | 第37
页 |
四、身体力行 | 第37-39
页 |
结语 | 第39-40
页 |
注释 | 第40-43
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
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
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