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1
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42
页 |
1 共振散射技术 | 第11-19
页 |
· 光散射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理论基础 | 第11-12
页 |
· 共振散射技术在液相纳米微粒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
页 |
·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12-18
页 |
·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12-15
页 |
·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 第15
页 |
·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5-16
页 |
·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在痕量金属离子、酸根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中的应用 | 第16
页 |
· 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 | 第16-18
页 |
· 共振散射技术发展前景 | 第18-19
页 |
2 金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 第19-25
页 |
· 金纳米微粒的制备 | 第19
页 |
· 金纳米微粒的表征 | 第19-20
页 |
· 金纳米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 | 第20
页 |
· 金纳米微粒在生化分析中应用 | 第20-25
页 |
· 金标记在免疫电检测中的应用 | 第20-21
页 |
· 金标记在免疫光检测中的应用 | 第21
页 |
· 金标记在免疫层析中的应用 | 第21
页 |
· 基于免疫标记金催化性质的检测技术 | 第21-25
页 |
· 银增强技术 | 第22-23
页 |
· 金增强技术 | 第23-25
页 |
3 免疫球蛋白G(IgG)的分析进展 | 第25-26
页 |
· 免疫球蛋白G(IgG)的结构和功能 | 第25
页 |
· 免疫球蛋白G(IgG)的分析方法 | 第25-26
页 |
· 发光法 | 第25-26
页 |
· 电化学 | 第26
页 |
4 本课题研究的工作内容 | 第26-27
页 |
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7
页 |
6 参考文献 | 第27-42
页 |
第二部分 氯金酸-羟胺-纳米金催化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 第42-60
页 |
· 引言 | 第42
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2-44
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2-43
页 |
·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3-44
页 |
· 纳米金的制备 | 第43
页 |
· 纳米 Fe_3O_4磁性液体的制备 | 第43
页 |
· 纳米铂的制备 | 第43
页 |
· 纳米钯的制备 | 第43
页 |
· 纳米银的制备 | 第43-44
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
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6
页 |
· 原理及其探讨 | 第44-45
页 |
· 电镜图 | 第45-46
页 |
· 共振散射光谱 | 第46-47
页 |
· 吸收光谱 | 第47-49
页 |
· 纳米金及其催化体系的吸收光谱 | 第47-48
页 |
· 四氧化三铁-纳米金粒子体系的吸收光谱 | 第48-49
页 |
· 纳米粒子对 HAuCl_4-NH_2OH 微粒反应的催化作用 | 第49
页 |
· 粒径为5 nm、10 nm、15 nm 纳米金催化体系的条件优化 | 第49-56
页 |
· 缓冲溶液的pH 值及用量的选择 | 第49-52
页 |
· HAuCl_4 浓度的影响 | 第52-53
页 |
· 盐酸羟胺浓度的选择 | 第53
页 |
· 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53-56
页 |
· 线性关系 | 第56
页 |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56
页 |
4 结论 | 第56-57
页 |
5 参考文献 | 第57-60
页 |
第三部分 免疫纳米金催化金增强共振散射光谱法检测超痕量免疫球蛋白 G | 第60-71
页 |
1 引言 | 第60
页 |
2 实验 | 第60-62
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0
页 |
· 金标免疫共振散射光谱探针的制备 | 第60-61
页 |
· pH 值对金标记抗体的影响 | 第60-61
页 |
· GIgG 用量的确定 | 第61
页 |
· GIgG 的金标记 | 第61
页 |
· 实验方法 | 第61-62
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
页 |
· 共振散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 第63-64
页 |
· 纳米金标免疫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4
页 |
· 免疫纳米金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 第64-66
页 |
· 离心转速及时间的选择 | 第64-65
页 |
· pH 值和试剂浓度的选择 | 第65
页 |
· 催化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65
页 |
· 离心溶液用量的选择 | 第65-66
页 |
· 线性关系 | 第66
页 |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66
页 |
· 样品分析 | 第66-67
页 |
4 结论 | 第67-68
页 |
5 参考文献 | 第68-71
页 |
第四部分 免疫纳米金催化铜增强共振散射光谱新方法及其生化分析应用 | 第71-95
页 |
1 引言 | 第71
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1-74
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71-72
页 |
·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72
页 |
· 金标免疫共振散射光谱探针的制备 | 第72-73
页 |
· pH 值对金标记抗体的影响 | 第72-73
页 |
· IgG 抗体用量的确定 | 第73
页 |
· 羊抗人 IgG 的标记 | 第73
页 |
· 实验方法 | 第73-74
页 |
· 纳米微粒催化反应实验方法 | 第73
页 |
· 检测人 IgG 的实验方法 | 第73-74
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9
页 |
· 扫描电镜 | 第76
页 |
· 吸收光谱 | 第76-78
页 |
· 共振散射光谱 | 第78-79
页 |
· 纳米粒子对CuSO_4-抗坏血酸微粒反应的催化作用 | 第79-81
页 |
· 金标免疫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81
页 |
· 免疫纳米金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 第81-86
页 |
· 离心转速及时间的选择 | 第81
页 |
· 免疫金上层清液用量的选择 | 第81-82
页 |
· 葡萄糖用量的选择 | 第82
页 |
· 缓冲溶液的pH 值及用量的选择 | 第82-83
页 |
· CuSO_4用量的选择 | 第83-84
页 |
· 抗坏血酸用量的选择 | 第84
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84-85
页 |
· 时间的影响 | 第85-86
页 |
· 线性关系 | 第86-87
页 |
· 选择性 | 第87-88
页 |
· 样品分析 | 第88-89
页 |
4 结论 | 第89
页 |
5 参考文献 | 第89-95
页 |
总结 | 第95-96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第96-97
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