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预防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 实证研究法 | 第14-15页 | 一、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概述 | 第15-19页 | (一) 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概念 | 第15-17页 | (二) 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主体的特征 | 第17页 | (三) 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行为的特征 | 第17-19页 | 二、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现状及其原因 | 第19-27页 | (一) 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现状 | 第19-20页 | (二) 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社会原因 | 第20-23页 | · 社区矫正制度的限制因素 | 第20-21页 | · 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 第21-22页 | · 社区矫正对象物质生活的匮乏 | 第22页 | · 社区矫正工作中腐败与司法的不作为 | 第22-23页 | (三) 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家庭原因 | 第23-25页 | · 缺少家庭关怀 | 第23-24页 | · 缺乏家庭教育 | 第24-25页 | (四) 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个人原因 | 第25-27页 | · 再犯罪对象的心理偏差 | 第25页 | · 自身文化水平低 | 第25-26页 | · 个人生存技能差 | 第26页 | · 社区矫正对象自我实现的欠缺 | 第26-27页 | 三、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 第27-33页 | (一) 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价值基础 | 第27-30页 | ·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第27-28页 | · 刑罚的恢复性 | 第28页 | · 社区矫正的惩罚性 | 第28-29页 | · 效益价值突出 | 第29-30页 | (二) 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重要意义 | 第30-33页 | ·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 第30-31页 | · 帮助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 第31页 | · 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财政资源 | 第31-33页 | 四、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预防措施 | 第33-42页 | (一) 再犯罪预防的社会救济 | 第33-36页 | · 加强社区矫正立法工作 | 第33-34页 | · 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 第34-35页 | · 培养优秀的矫正队伍 | 第35-36页 | (二) 亲情与再犯罪预防 | 第36-37页 | · 营造健康稳定的婚姻关系 | 第36页 | · 发挥家属优势,积极配合帮教 | 第36-37页 | (三) 矫正对象的个人教育与再犯罪预防 | 第37-42页 | · 加强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社会知悉能力 | 第37-38页 | · 培养社区矫正对象的交往和适应能力 | 第38-39页 | · 定期进行再社会化技能训练 | 第39页 | · 及时评价,促进矫正对象的自我实现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