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4
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16
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5
页 |
· 选题背景及文章内容结构 | 第15-16
页 |
第2章 相关国际贸易理论简述 | 第16-20
页 |
·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 第16
页 |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 第16-17
页 |
·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 第17
页 |
· 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18
页 |
·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基于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理论 | 第18
页 |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 | 第18-20
页 |
第3章 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状况分析 | 第20-25
页 |
·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总额的变动状况 | 第20-21
页 |
·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动状况 | 第21-23
页 |
· 资源密集型产品 | 第22-23
页 |
· 资本密集型产品 | 第23
页 |
· 劳动密集型产品 | 第23
页 |
· 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动状况 | 第23-25
页 |
· 资源密集型产品 | 第24
页 |
· 资本密集型产品 | 第24
页 |
· 劳动密集型产品 | 第24-25
页 |
第4章 中国与俄罗斯贸易互补性分析 | 第25-38
页 |
· 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 进行分析 | 第25-30
页 |
· 2000—2003 年中国各类商品出口 RCA 指数的变动状况 | 第25-27
页 |
· 2000-2003 年俄罗斯各类商品出口 RCA 指数的变动状况 | 第27-29
页 |
· 中俄贸易中 SITC 6 类产品分析 | 第29-30
页 |
· 运用 TCI 指数进行分析 | 第30-31
页 |
· 运用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SI 进行分析 | 第31-32
页 |
· 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 TCD 进行分析 | 第32-33
页 |
· 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结合度 | 第32-33
页 |
· 俄罗斯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 | 第33
页 |
· 运用中俄各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C 分析 | 第33-38
页 |
· 中国出口与俄罗斯进口的互补性分析 | 第34-36
页 |
· 中国进口与俄罗斯出口的互补性分析 | 第36-38
页 |
第5章 中俄贸易紧密度及贸易潜力分析 | 第38-45
页 |
· 运用贸易强度指数对两国贸易的紧密程度进行分析 | 第38-41
页 |
· 中俄两国关系贸易强度值的变化 | 第39-40
页 |
· 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 0—SITC 4) | 第40-41
页 |
· 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 6 和 SITC 8) | 第41
页 |
· 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 5 和 SITC 7) | 第41
页 |
· 石油、电力、木材、高新技术产品、机械类产品、有色金属贸易潜力分析 | 第41-45
页 |
· 石油 | 第41-42
页 |
· 电力 | 第42
页 |
· 木材 | 第42-43
页 |
· 高新技术产品 | 第43
页 |
· 机械电子产品 | 第43-44
页 |
· 有色金属 | 第44-45
页 |
第6章 中俄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 第45-49
页 |
· 中俄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45-46
页 |
· 俄罗斯国内的宏观因素 | 第45
页 |
· 中国外贸企业对俄罗斯市场重视不足 | 第45
页 |
· “灰色清关”成为影响两国民间贸易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45-46
页 |
· 促进中俄贸易发展的对策 | 第46-49
页 |
· 充分发挥边境贸易对中俄贸易的促进作用 | 第46
页 |
· 进一步优化双边贸易结构 | 第46
页 |
· 中俄双方要支持和鼓励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 | 第46-49
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
页 |
致谢 | 第51-52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