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对报道内容的"议程设置"凸显"生命至上" | 第14-24页 | · "政府议题":国家面对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 | 第14-16页 | · 领导人第一时间安抚民心 | 第14-15页 | · 媒体创新采用细节传情 | 第15-16页 | · 国外媒体报道笔下的中国领袖风范 | 第16页 | · "灾情议题":从报道‘救灾’向报道‘灾情’转变 | 第16-18页 | · 不断更新的受灾信息和营救希望 | 第16-17页 | · 灾区群众的自救和互救 | 第17-18页 | · "国内、国际抗震救灾议题":人类力量的伟大 | 第18-19页 | · 奋力救人的武警官兵 | 第18页 | · 国内、国际社会的援助 | 第18-19页 | · "国悼日议题":歌颂生命 | 第19-21页 | · 抗震救灾专版尽显哀思 | 第19-20页 | · 儿童节专版:"永不消失的童音" | 第20-21页 | · "灾后重建议题":延伸问题 | 第21-24页 | · 灾后重建要科学 | 第21页 | · 对于心理救助的首次关注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对报道方式的"议程设置"体现了"以人为本" | 第24-31页 | · 及时性:快速出击,引导舆论 | 第24-26页 | · 电视:打破常规,与灾情同步 | 第24-25页 | · 报纸:发挥报纸特性,透析汶川灾情 | 第25页 | · 新媒体:"快"是其强大优势 | 第25-26页 | · 公开性:抑制谣言,提升公信力 | 第26-29页 | · "谣言止于公开" | 第26-27页 | · 信息的公开使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得到提升 | 第27-29页 | · 对于西方媒体"未加限制的采访权" | 第29页 | · 立体化报道:紧扣生命主题 | 第29-31页 | · 横向:多种报道形式联动 | 第29-30页 | · 纵向:媒介间走向融合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国外媒体对中国汶川大地震报道的评价 | 第31-36页 | · 从国外媒体的报道看中国国家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31-32页 | · 外国媒体对中国媒体的报道方式予以肯定 | 第32-33页 | · 中、外媒体报道的契合点:对普世精神的尊重 | 第33-34页 | · 外国媒体认为中国媒体的不足之处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汶川大地震报道对未来传媒的影响 | 第36-40页 | · 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把握舆论的引导权 | 第36-37页 | · "以人为本"将成为今后媒体报道的职业理念 | 第37-38页 | · 形成系统、科学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 | 第38-39页 | · 学会与西方媒体相处共生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不足之处 | 第40-42页 | · 新闻记者的职业修养有待完善 | 第40-41页 | · 报道在后期的欠妥之处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8-50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