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前言 | 第1-6
页 |
目录 | 第6-9
页 |
摘要 | 第9-11
页 |
summery | 第11-13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0
页 |
1 抗虫性的研究历史 | 第13-16
页 |
· 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 | 第13-14
页 |
· 国际抗虫性研究简史 | 第14-15
页 |
· 我国抗虫研究简史 | 第15-16
页 |
2 抗虫性概念的发展 | 第16-17
页 |
3 植物抗虫性的分类与机制 | 第17-20
页 |
· 抗虫性的分类 | 第18-19
页 |
· 抗性机制 | 第19-20
页 |
· 物理抗虫性 | 第19
页 |
· 化学抗虫性 | 第19
页 |
· 生态抗虫性 | 第19
页 |
· 诱导抗虫性 | 第19-20
页 |
· 昆虫对植物诱导防御系统的反应 | 第20
页 |
4 小麦抗蚜育种研究进展 | 第20-22
页 |
· 小麦抗蚜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 第20
页 |
· 小麦品种(系)对麦蚜抗性机制的研究 | 第20-22
页 |
· 小麦外部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与抗蚜性的关系 | 第20-21
页 |
· 小麦次生代谢物质与抗蚜性 | 第21
页 |
· 小麦植株中的营养物质与抗蚜性的关系 | 第21
页 |
· 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影响的研究 | 第21
页 |
· 抗蚜指标的选用与发展 | 第21-22
页 |
5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 | 第22-28
页 |
· EPG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22-23
页 |
· EPG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3
页 |
· EPG波形的基本特征与生物学意义 | 第23-25
页 |
· EPG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25-28
页 |
· 基础研究 | 第25
页 |
· 在探讨寄主植物的抗性机制方面的应用 | 第25-26
页 |
· 抗性位置定位 | 第25-26
页 |
· 化学抗性及诱导抗性 | 第26
页 |
· 传毒机制的研究 | 第26-27
页 |
· 环境条件(包括其它生物)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影响 | 第27
页 |
· EPG技术在刺吸式昆虫在寄主上取食、刺探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
页 |
· EPG技术在刺吸式昆虫在寄主间转移取食、刺探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8
页 |
6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8-30
页 |
· 对抗虫性概念的思考 | 第28
页 |
· 抗虫指标的选用与抗性机制研究中的问题 | 第28-29
页 |
· 关于假抗性的思考 | 第29
页 |
· EPG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 第29-30
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
页 |
1 供试小麦品种 | 第30
页 |
2 供试虫源 | 第30
页 |
3 蚜虫生物学参数 | 第30-31
页 |
4 蚜虫的转主危害系数 | 第31
页 |
5 田间感蚜量系统调查 | 第31
页 |
6 EPG的转换、纪录与分析 | 第31-33
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
页 |
1 不同小麦品种上的蚜虫生物学参数分析 | 第33-37
页 |
· 麦长管蚜(S. avenae)在10个小麦品种上的生物学参数 | 第33-34
页 |
· 禾谷缢管蚜(R. padi)在10个小麦品种上的生物学参数 | 第34-36
页 |
· 禾谷缢管蚜(R. padi)无翅蚜在10个小麦品种上的生物学参数 | 第34-36
页 |
· 禾谷缢管蚜(R. padi)有翅蚜在10个小麦品种上的生物学参数 | 第36
页 |
· 麦二叉蚜(S. graminum) 在10个小麦品种上的生物学参数 | 第36-37
页 |
2 蚜虫在不同小麦品种上转移为害的生物学参数 | 第37-43
页 |
· 麦长管蚜(S. avenae)在3个小麦品种上转移为害的生物学参数 | 第37-39
页 |
· 禾谷缢管蚜(R. padi)在3个小麦品种上转移为害的生物学参数 | 第39-42
页 |
· 禾谷缢管蚜(R. padi)无翅蚜在3个小麦品种上转移为害的生物学参数 | 第39-41
页 |
· 禾谷缢管蚜(R. padi)有翅蚜在3个小麦品种上转移为害的生物学参数 | 第41-42
页 |
· 麦二叉蚜(S. graminum)在3个小麦品种上转移为害后的生物学参数 | 第42-43
页 |
3 引进小麦品种在我国的田间抗蚜性表现 | 第43-44
页 |
· 五个品种田间种群动态分析 | 第43
页 |
· 自然感蚜性分析 | 第43-44
页 |
· 麦长管蚜(S. avenae)对五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4
页 |
4 三个小麦品种对麦蚜的EPG参数比较 | 第44-47
页 |
· 麦长管蚜(S. avenae)在三个小麦品种上的EPG参数比较 | 第44-46
页 |
· Ww2730的抗性部位 | 第45
页 |
· 小偃-22的抗性部位 | 第45
页 |
· Batis的抗性部位 | 第45-46
页 |
· 禾谷缢管蚜(R. padi)在三个小麦品种上的EPG参数比较 | 第46-47
页 |
· Ww2730的抗性部位 | 第46
页 |
· 小偃-22的抗性部位 | 第46
页 |
· Batis的抗性部位 | 第46-47
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52
页 |
1 结论部分 | 第47-48
页 |
· 10个参试品种的抗性 | 第47
页 |
· 转主为害 | 第47
页 |
· 引进品种的田间抗性表现 | 第47
页 |
· 三个小麦品种对麦蚜的EPG参数比较及抗性定位 | 第47-48
页 |
2 讨论部分 | 第48-52
页 |
· 关于实验方法的讨论 | 第48-49
页 |
· 研究生物学特性所用方法与参数的讨论 | 第48-49
页 |
· EPG记录时间的讨论 | 第49
页 |
· 蚜虫在抗性品种(材料)上的生物学参数的讨论 | 第49
页 |
· 关于转移系数的讨论 | 第49-50
页 |
· 关于外引品种在我国的田间抗蚜性的讨论 | 第50-51
页 |
· 关于EPG波形的讨论 | 第51-52
页 |
· np波与F波 | 第51
页 |
· pd波与点G波 | 第51
页 |
· E波 | 第51
页 |
· F波 | 第51-52
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
页 |
致谢 | 第62-63
页 |
作者简介 | 第63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3-64
页 |
附录 | 第64-6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