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13
页 |
ABSTRACT | 第13-16
页 |
导论 | 第16-23
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16-18
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6-17
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7-18
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8-22
页 |
(一) 学界对建国后道德建设阶段性特征的研究 | 第19-20
页 |
(二) 学界对道德建设创新路径的研究 | 第20-22
页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22
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2-23
页 |
第一章 对建国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回溯 | 第23-43
页 |
一、1949年—1976年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 第23-26
页 |
(一) 以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全国,破除陈旧的道德躯壳 | 第23-24
页 |
(二) 以整党整风纯洁组织队伍,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第24
页 |
(三) 以道德楷模的辐射效应感染群众,传承优良的道德传统 | 第24-25
页 |
(四) 以政治方式端正知识分子思想,造成"二位一体"格局 | 第25-26
页 |
二、1977年—1991年建设与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 第26-29
页 |
(一) 以"两个文明"相统一为基础,初步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 第26
页 |
(二) 以整顿党风为着力点,加强党员道德建设 | 第26-27
页 |
(三) 以"五四三"运动为载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 第27-28
页 |
(四) 以德育失误为鉴,警示青年教育的重要地位 | 第28-29
页 |
三、1992年—2001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 第29-34
页 |
(一) 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核心,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支撑 | 第29-30
页 |
(二) 以"以德治国"为依凭,促进"德""法"并举 | 第30-31
页 |
(三) 以拓展公民道德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第31-32
页 |
(四) 以"三讲"教育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第32-34
页 |
四、2002年至今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 第34-38
页 |
(一)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标尺,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 第34-35
页 |
(二) 以化解青年道德危机切入,强化道德教育力度 | 第35-36
页 |
(三)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 | 第36-37
页 |
(四) 以灾难和危机为契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第37-38
页 |
五、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启示 | 第38-43
页 |
(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 第38-39
页 |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肯定物质的基础地位 | 第39
页 |
(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方针 | 第39-40
页 |
(四)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 第40-41
页 |
(五)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合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 | 第41
页 |
(六)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 第41-43
页 |
第二章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困境表现及其探源 | 第43-50
页 |
一、困境表现 | 第43-46
页 |
(一) 社会成员伦理精神的贬抑与道德信仰的迷惘 | 第43-44
页 |
(二) 主流道德导向与大众道德取向的失衡 | 第44-45
页 |
(三) 主体意识强化与群体意识弱化的矛盾 | 第45-46
页 |
二、困境探源 | 第46-50
页 |
(一) 全球化后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 | 第46-47
页 |
(二) 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的变革 | 第47-48
页 |
(三) 对传统价值观"只破未立"的"断层" | 第48
页 |
(四) 道德教育的扭曲 | 第48-50
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 第50-62
页 |
一、把握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模式——"道德功利主义"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 第50-53
页 |
(一) 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阐析 | 第50-51
页 |
(二) "道德功利主义"释意 | 第51-52
页 |
(三) "道德功利主义"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是时代的呼唤 | 第52-53
页 |
二、完善道德建设的保障系统 | 第53-57
页 |
(一) 重视社会制度的完善化和有效化 | 第53-54
页 |
(二) 完善法制保障 | 第54-55
页 |
(三) 建立道德回馈机制 | 第55-56
页 |
(四) 优化道德评价体系 | 第56-57
页 |
三、辩证权衡传统文化成果和外来文明 | 第57-59
页 |
(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承接 | 第57
页 |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与西方优秀文化相融通 | 第57-59
页 |
四、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向度,以防"受而不化" | 第59-62
页 |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德育理念,健全德育体系 | 第59-60
页 |
(二) 积极探寻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防止"受而不化" | 第60
页 |
(三) 加强德育的人性化向度,建立健全咨询服务体系 | 第60-62
页 |
结束语 | 第62-63
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
页 |
致谢 | 第69-71
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
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