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 试验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 第14-15页 |
· 节水栽培的研究 | 第15-16页 |
· 秸秆覆盖 | 第16-20页 |
· 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 第16-17页 |
· 调节土壤温度 | 第17页 |
· 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养分的影响 | 第17-19页 |
· 秸秆覆盖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19页 |
· 秸秆覆盖的其它作用 | 第19页 |
· 秸秆覆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 垄沟栽培的研究 | 第20-22页 |
· 垄沟栽培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20-21页 |
· 起垄覆膜微集水技术的增温效应 | 第21-22页 |
· 起垄覆膜微集水技术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22页 |
·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影响 | 第24-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25页 |
· 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 | 第25-26页 |
· 取样和分析方法 | 第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27-29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各时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29页 |
·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各时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结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半旱地冬小麦氮素累积及分配的影响 | 第31-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32页 |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2页 |
· 取样和分析方法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各时期氮素在不同器官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 第34-37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效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水分贮量和利用率的影响 | 第40-4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41页 |
· 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 | 第41页 |
· 取样和分析方法 | 第41页 |
· 计算公式 | 第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作物生长期间土壤0—1 米贮水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土壤0—2 米贮水量的影响 | 第43-46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 第49-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50页 |
· 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 | 第50页 |
· 取样和分析方法 | 第50页 |
· 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的计算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土壤残留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6页 |
· 氮肥施用与硝态氮累积数量 | 第53-54页 |
· 累积的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的分布 | 第54-55页 |
· 栽培模式与硝态氮的累积与分布 | 第55-56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6-61页 |
· 讨论 | 第56-59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干物质累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56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半旱地冬小麦氮素累积及分配的影响 | 第56-57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水分贮量和利用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