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12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
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
页 |
· 保护性耕作概述 | 第13-14
页 |
·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原理 | 第13-14
页 |
·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 第14
页 |
· 保护性耕作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7
页 |
· 国外保护性耕作研究概况 | 第14-16
页 |
· 我国的保护性耕作研究概况 | 第16-17
页 |
·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效应研究 | 第17-21
页 |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17-18
页 |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18-19
页 |
·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19-21
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
页 |
·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 第21-23
页 |
· 一年一熟区(春玉米)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水肥效应研究 | 第21-22
页 |
· 一年两熟区(小麦-玉米)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水肥效应研究 | 第22-23
页 |
· 研究思路 | 第23
页 |
·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23-24
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4
页 |
· 数据分析 | 第24-25
页 |
第三章 一年一熟区保护性耕作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 第25-30
页 |
·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春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25-26
页 |
·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春玉米生育性状的影响 | 第26-27
页 |
·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春玉米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7-28
页 |
· 春玉米产量、生育性状和水分利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28-30
页 |
第四章 一年一熟区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 第30-40
页 |
· 试验区降雨量概述 | 第30
页 |
· 休闲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土壤贮水量变化 | 第30-33
页 |
· 传统耕作不同覆盖措施土壤贮水量变化 | 第30-31
页 |
· 免耕不同覆盖措施土壤贮水量变化 | 第31-32
页 |
· 同一覆盖不同耕作土壤贮水量变化 | 第32-33
页 |
· 春玉米生育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土壤贮水量变化 | 第33-38
页 |
· 传统耕作不同覆盖措施土壤贮水量的时空变化 | 第33-35
页 |
· 免耕不同覆盖耕作土壤贮水量的时空变化 | 第35-37
页 |
· 同一覆盖不同耕作土壤贮水量变化 | 第37-38
页 |
· 传统耕作和免耕不同覆盖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变化 | 第38-40
页 |
第五章 一年一熟区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效应研究 | 第40-47
页 |
· 传统耕作和免耕不同覆盖对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40-43
页 |
· 传统耕作和免耕不同覆盖土壤剖面NO_3~--N 和NH_4~+-N 含量变化 | 第43-47
页 |
· 传统耕作不同覆盖土壤剖面NO_3~--N 和NH_4~+ -N 含量变化 | 第43-44
页 |
· 免耕不同覆盖土壤剖面NO_3~--N 和NH_4~+ -N 含量变化 | 第44
页 |
· 同一覆盖免耕和传统耕作土壤剖面NO_3~- -N 和NH_4~+ -N 含量变化 | 第44-45
页 |
· 传统耕作和免耕不同覆盖对NO_3~- -N 和NH_4~+ -N 累积量的影响 | 第45-47
页 |
第六章 一年两熟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产量及经济效益研究 | 第47-52
页 |
· 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生育性状的影响 | 第47-48
页 |
· 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及生育性状的影响 | 第48-49
页 |
· 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49-52
页 |
第七章 一年两熟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 第52-55
页 |
· 播种前不同耕作模式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变化 | 第52-53
页 |
· 收获后不同耕作模式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变化 | 第53-55
页 |
第八章 一年两熟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土壤肥力效应研究 | 第55-65
页 |
· 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耕层土壤养分年度变化 | 第55-60
页 |
· 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土壤剖面NO_3~--N 和NH_4~+ -N 含量的影响 | 第60-65
页 |
· 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土壤剖面NO_3~--N 含量的影响 | 第60-62
页 |
· 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土壤剖面NH_4~+-N 含量的影响 | 第62-63
页 |
· 不同机械化作业模式对土壤NO_3~--N 和NH_4~+-N 累积的影响 | 第63-65
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68
页 |
· 主要结论 | 第65-67
页 |
·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67-68
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
页 |
致谢 | 第73-74
页 |
作者简介 | 第7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