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一)翻转课堂的应用 | 第11页 |
(二)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倡导 | 第11-12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拓展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3页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13页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三)教学自组织理论 | 第14页 |
五、国内外PCK现状研究与分析 | 第14-22页 |
(一)国外对PCK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二)国内对PCK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三)现有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2-3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2页 |
(一)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的现状特点 | 第22页 |
(二)翻转课堂背景下影响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建构的因素 | 第22页 |
(三)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有效发展的策略 | 第22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2-23页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3页 |
三、研究要素的确定 | 第23-25页 |
(一)物理学观念知识 | 第24页 |
(二)物理学科知识 | 第24-25页 |
(三)物理教学评价知识 | 第25页 |
(四)了解学生物理学习活动知识 | 第25页 |
(五)教育管理知识 | 第25页 |
(六)教学策略知识 | 第25页 |
(七)教育技术知识 | 第2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25页 |
(二)个案研究法 | 第25-27页 |
五、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 第27-28页 |
(一)资料的收集 | 第27页 |
(二)资料的处理 | 第27-28页 |
(三)信度检验 | 第28页 |
六、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现状分析 | 第30-50页 |
一、物理学观念知识分析 | 第30-31页 |
(一)物理学科观分析 | 第30-31页 |
(二)物理教学目的观分析 | 第31页 |
二、物理学科知识分析 | 第31-37页 |
(一)物理概念知识分析 | 第31-33页 |
(二)物理规律知识分析 | 第33-35页 |
(三)物理复习知识分析 | 第35-37页 |
三、物理教学评价知识分析 | 第37-40页 |
(一)评价的内容 | 第37-39页 |
(二)评价的方式 | 第39-40页 |
四、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知识分析 | 第40-42页 |
(一)整体了解学生物理学习情况 | 第40-41页 |
(二)具体了解学生物理学习效果 | 第41-42页 |
五、教育管理知识分析 | 第42-45页 |
(一)整体的管理氛围分析 | 第42-44页 |
(二)具体的课堂管理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六、教学策略知识分析 | 第45-47页 |
(一)宏观教学策略分析 | 第45-46页 |
(二)微观教学策略分析 | 第46-47页 |
七、教育技术知识分析 | 第47-50页 |
(一)技术整合分析 | 第47-48页 |
(二)技术能力分析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机制分析 | 第50-59页 |
一、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的特点 | 第50-54页 |
(一)优点 | 第53-54页 |
(二)缺点 | 第54页 |
二、翻转课堂背景下影响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建构的因素 | 第54-57页 |
(一)积极因素 | 第54-55页 |
(二)消极因素 | 第55-57页 |
三、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的发展机制分析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重构的对策 | 第59-66页 |
一、具备新理念——有效协调教师与翻转课堂的适应度 | 第59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提升教师个体软实力 | 第59页 |
(二)开展课例研究——转变教学习惯 | 第59页 |
二、具备新技能——有效支撑教师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 第59-62页 |
(一)善用新型技术工具 | 第60-61页 |
(二)技术应用遵循的理念 | 第61-62页 |
三、强化教学与管理——科学维护课堂生态和谐 | 第62-63页 |
(一)采取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 | 第62页 |
(二)课堂管理要有灵活性 | 第62页 |
(三)课堂管理要有育人性 | 第62-63页 |
(四)人机交互要平衡 | 第63页 |
四、采取新举措——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 第63-64页 |
(一)快课技术 | 第63页 |
(二)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 | 第63-64页 |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 第64页 |
(四)提高物理教师的个人魅力 | 第64页 |
五、明确课程性质——实现内容与模式的有机整合 | 第64-65页 |
六、选择多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与生活 | 第65页 |
七、选择多样式——有效丰富评价手段 | 第61-66页 |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一)研究的不足 | 第66页 |
(二)研究的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