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0-28页 |
1.1 问题的由来 | 第10-12页 |
1.1.1 流动儿童规模扩大且教育等问题受到关注 | 第10-11页 |
1.1.2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 第11页 |
1.1.3 流动儿童疏离感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1.4 阅读疗法干预运用的可行性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1.2.1 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2 流动儿童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2.3 疏离感的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2.4 阅读疗法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1.3.1 流动儿童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2 疏离感的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3.3 阅读疗法的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4-25页 |
1.4 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5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26-2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1.5.2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第2章 研究一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研究 | 第28-37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2.2 研究方法与研究程序 | 第28-30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2.2.3 研究程序 | 第30页 |
2.3 研究结果 | 第30-35页 |
2.3.1 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总体状况 | 第30-31页 |
2.3.2 初中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疏离感的差异比较 | 第31-32页 |
2.3.3 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比较 | 第32-35页 |
2.4 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研究二阅读疗法对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的干预研究 | 第37-5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3.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37页 |
3.3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第37-39页 |
3.3.1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38-39页 |
3.4 研究设计 | 第39-48页 |
3.4.1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3.4.2 实验变量 | 第39页 |
3.4.3 研究步骤 | 第39-40页 |
3.4.4 阅读疗法团体活动方案设计 | 第40-48页 |
3.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3.5.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48-49页 |
3.5.2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差值的差异比较 | 第49-50页 |
3.5.3 一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差值的差异比较 | 第50-51页 |
3.5.4 实验组干预前与干预后及干预后一个月差值比较 | 第51-52页 |
3.5.5 阅读疗法团体活动效果评估 | 第52-54页 |
3.6 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6-64页 |
4.1 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的讨论 | 第56-59页 |
4.1.1 初中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疏离感的差异讨论 | 第56-57页 |
4.1.2 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 第57-59页 |
4.2 阅读疗法改善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的有效性讨论 | 第59-64页 |
4.2.1 影响机制的讨论 | 第59页 |
4.2.2 阅读疗法适用性的讨论 | 第59-60页 |
4.2.3 干预结果的讨论 | 第60-61页 |
4.2.4 干预内容的讨论 | 第61-62页 |
4.2.5 团体动力的讨论 | 第62-64页 |
第5章 研究总结 | 第64-6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5.1.1 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研究的结论 | 第64页 |
5.1.2 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干预研究的结论 | 第64-65页 |
5.2 研究的创新 | 第65页 |
5.2.1 研究问题的创新 | 第65页 |
5.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65页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5.4 本研究对初中流动儿童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